“第一學歷”歧視無處不在,破解“魔咒”可雙管齊下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個學歷“通貨膨脹”的年代,越來越多的學子選擇通過不斷提升文憑來對抗就業壓力。然後有時並不盡如人意,甚至一些高學歷學生在就業時還不如低學歷學生有優勢,問題出在了“第一學歷”上。
其實“第一學歷”的影響還不僅限於就業領域,在留學、考研等方面同樣存在這一現象。如何破解這一“魔咒”?專家們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第一學歷”偏好大行其道,
已滲透到升學求職等各個領域
小劉本科畢業於雙非(即“非985、211”)的一本院校,在英國取得金融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求職。儘管已投出超50份簡歷,但往往止步於面試階段。他無奈地表示,在求職某證券公司時,一同實習、本科畢業於211院校的學生都已收到公司的面試邀請,但自己卻沒得到任何消息。分析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小劉覺得是由於這家公司篩選了第一學歷,“雖然沒有明說,但實際是這麼做的”,小劉說。
“在招聘會上,當了解到我們專升本的背景時,所有的國企和央企都不招我們。最初各個公司的HR都說專升本可以報名,但到最後卻和我們講只招收全日制本科”,來自四川某院校的畢業生也吐槽道。
前程無憂校園招聘網絡申請數據顯示,雙一流高校學生(2021屆)平均投遞2.7份簡歷獲得一次面試機會,平均2.5次面試就可獲得一份offer。此次調研發現,本科985/211院校求職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數是本科非985/211院校求職者的1.8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第一學歷”偏好的普遍存在。
前程無憂資深職場顧問王劍指出,部分用人單位由看中應聘者的“最高學歷”轉而看重“第一學歷”,究其原因是時下取得“最高學歷”的渠道衆多,勢必會造成一部分應聘者的最高學歷含有水分,從而影響了最高學歷的含金量。
除此王劍還指出,不僅在求職上,學生在出國留學的錄取上同樣會受到“第一學歷”偏好的影響,比如本科是“985”或“211”院校的畢業生,要比“雙非”院校學生更容易申請到海外名校。一些海外學校還明確要求普通大學的學生在申請時GPA要達到90分以上,但是“985”和“211”院校學生85分以上就可以申請。另外像英國在開放工作簽證時有一個大學名單,只要是名單上所列大學的學生,哪怕還沒有拿到工作offer也會給你發籤證,而名單上的都是像清華、北大這樣的好學校。
在精華教育考試研究院升學規劃校長何豔麗看來,研究生招考領域也存在這一現象,比如研究生的“推免”,不同學校比例有所不同,“985”院校的推免率能達到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以上,“211”院校的推免率也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雙非”院校的推免率就非常低。“好的院校沒有把所有考研名額都給到‘裸考’生,從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他們想要‘推免生’”,何豔麗說。
如何看待“第一學歷”現象,
專家們觀點不一
談及“第一學歷”現象產生的原因,何豔麗提到了一個專業術語——生均經費,即不同學校平均投入到每個大學生身上的經費,不同學校差異很大。以清華、北大爲例,每年國家的經費投入在兩三百億,平均到一個學生頭上可能要六七十萬、甚至更高。但對於一些普通院校而言,生均經費可能只有一兩萬元。“生均經費參差帶來的培養結果也會產生差異,包括師資水平上的差異,高資金能吸引到更多的優秀人才。此外,像‘985’和‘211’工程,本來是爲加快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但卻被人無形中給貼上了劃分學校三六九等的標籤”,何豔麗說。
此外,高等教育大衆化也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高等教育大衆化與毛入學率有關,所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與十八歲至二十二歲適齡青年的比率。我國在1999年啓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2年的15%增長到2022年的59.6%,在學總規模更是達到了4655萬人。這也形成了就業市場上大學畢業生供大於求的情況,就業形勢變得愈發嚴峻。
如何看待“第一學歷”現象,專家們表達出不同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金菊認爲,第一學歷歧視會產生如同法律規範類似的指引作用、預測作用,影響受歧視羣體自我發展與奉獻社會的積極性併產生不良价值導向,即無論其如何努力也無法消除第一學歷的烙印。所以從長遠來看,它不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甚至造成階層固化的現象。
“我認爲揪住第一學歷不放,是勞動市場上用人單位不夠成熟的表現”,北京師範大學戰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民表示,“這隻能反映用人單位沒有把真正價值創造當作評價標準。如華爲等知名企業,並沒有着眼於海歸、名校的牌子,而是着眼於其創造價值的潛力。家喻戶曉的數學家華羅庚、書法大師啓功先生並沒有擁有很高的學歷起點,照樣做出了世人認可的成就。所以不能簡單用第一學歷評價人才。”
而在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看來,學歷不僅說明了學識的程度,也說明了學子具有拼搏精神。“據我瞭解,‘第一學歷’作爲用人選人標準最早從新加坡開始,但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教育發展相對均衡,而我國城鄉差異大,城市學生擁有較優越的基礎教育條件,且容易通過強化訓練獲得應試優勢,而這些對於同樣努力程度的農村學生十分不利”,馬陸亭說。
對此,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武漢大學教師陳銘認爲,“對於那些寒窗苦讀數十載考上985/211的學生,他們有些舉全家之力只爲了這一次重大的人生轉折,第一學歷偏好對他們來說,再公平不過。”
何豔麗也表示,“高考是目前大家公認最公平、公正、公開的考試,它可以將一個人的能力測出來。通常認爲人有兩大方面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但這點不好測量。再有就是專業能力,其中包括了認知能力等,而用高考衡量認知能力是非常高效又免費的手段,所以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就用高考選拔替代了人才選拔。”
“企業看第一學歷,其實是在擇優”,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指出,企業繞過第二學歷去看第一學歷本科是什麼學校,往往是在工作經驗或研博學歷接近的情況下,再做進一步挑選。劉遠舉認爲,雖然一次考試不能呈現出一個人的全部能力,但對於企業而言,需要在簡歷篩選和幾場面試中,判別應聘者是否爲崗位合適人選是極爲困難的事情。所以,公司看應聘者的“第一學歷”,是最爲簡便、快捷找到合適人選的方法。
專家支招如何破解“第一學歷魔咒”
“第一學歷”現象仍大行其道,對此專家們給出了一些破解之道。
首先,儘量提升“第一學歷”。
“如果對於一名職場老手來說,第一學歷可能沒有那麼重要,因爲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其工作業績等標籤加以檢驗。但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第一學歷就非常重要了;因爲在沒有其他標籤的情況下,第一學歷可能是最好的檢驗標準”,何豔麗指出。
對此她建議,對中學生而言,既然已經認識到第一學歷的重要性,就要提前去規劃,爭取讓自己能考到一個更高水平的院校。如果沒能實現這個目標,選擇復讀不失爲中學生提高第一學歷的有效途徑。“對於復讀學生來說,他們不是簡單地重複學習一年,而是一個重塑過程,以精華學校爲例,通過復讀已幫助數萬學子實現升學理想,更有數百名學子達到清華、北大錄取標準,這就是最好的例證”,何豔麗說。
其次,努力提高個人實力,優秀履歷能有效彌補學歷劣勢。
某總部位於華南的一家知名房地產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指出,不少畢業生基於自己的學歷已經對目標行業、崗位形成了“固化”認知,“在面試中,我觀察到不少畢業生因爲學歷不自信影響自己的表達,在關鍵時刻不會主動爭取、努力展示自己,其實喪失了很多機會。”
王建民建議,面對種類繁多的就業“歧視”,畢業生要學會調整心態,在能力方面要做到自我積累與學習,擁有自己的規劃。同時,還可以提升最高學歷,面對社會選擇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拿出證明自己能創造價值的實際成果。
“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消除第一學歷的烙印?答案是否定的”,劉遠舉表示,很多時候,企業對於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會不那麼看重其學歷,其工作成就足以說明應聘者的能力。
何豔麗也指出,對於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職業規劃,提前瞭解從事行業或崗位的用人標準,在大學期間儘可能地做好相應儲備。如果在第一學歷方面已不佔優勢,但又想進入一個相對較好的單位,可以通過實習這一方式。因爲有些單位對於實習生沒有那麼高學歷要求,如果你能獲得實習機會並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優異,後面也許還有機會留下來。
文/實習生 鄺尹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