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性感的掌機,但是連不上網

8月上旬,Valve宣佈自家掌機Steam Deck登陸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

更更近的距離意味着更少的中間商。如果真如官網所述我們能用僅僅399刀買到標準版,我想有很多玩家,都願意掏出錢包,換得把Steam庫裡的大作捧在手心裡。

可是現實骨感,遊戲動力的Steam Deck是幾個月前花了整整五倍價格才搞到手的。在精打細算的財務看來,這玩意兒就應該做完內容後掛閒魚。

但爲了評估此物在港版上架後是否值得玩家預定,我們攔下了可怕的財務小姐姐,偷偷地把玩SteamDeck的嬌軀一個多月,着重看看這款機器玩遊戲到底行不行。

閒話少敘,我們直入正題。

肉外慧中,手感上癮

看到實物,第一感覺其實是“土”。

尤其是盒子上那圓圈帶半圈的品牌Logo,讓人聯想到Window XP系統的加載圖標,死去的卡網焦慮突然攻擊我。

但如果你接觸過Valve從《半條命》到《傳送門》的重工業風格,肯定會在把玩的過程中新發現這大機身美學的簡而有力。

上手,持握,厚實的手柄與合理的曲線讓手柄和手掌完全貼合,極有壓迫感的笨重機身竟然玩起來比我想象中要輕。

輕推遙感回饋而來的是有些生猛的彈性,不似Joy-Con的玩具感,經得起大拇指的反覆揉搓。而其它手柄沒有的背鍵,在我小指與無名指接觸時不知爲何會給我解壓的情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teamDeck左右兩邊用以替代鍵鼠的觸控板都有觸覺反饋。

其磨砂材質與指紋接觸的震動像是有人在你大拇指上撩撥AMSR氣泡音,雖操作精度遠不如鍵鼠,但更很有手感和可玩性。

如果要去設計一張娘化圖,她應該是那種短髮戴眼鏡,有肌肉曲線,平時滿臉寫着生人勿進的類型,但只要聊到感興趣的話題,她會連手勢帶表情的,滔滔不絕地連吹兩個多小時。

是肉外慧中的反差萌理工直女。

60幀唯唯諾諾,30幀重拳出擊

硬實力上,SteamDeck採用了AMD爲其專門定製的Valve APU。

妥妥的主機級待遇。

其四核八線程,最高3.5GHz主頻的CPU雖稍顯羸弱,但有8CU單元與RDNA 2架構的GPU撐着,實際表現非常有力。

雖然因爲散熱和續航考慮紙面數據APU總體功率只有15W,但在3DMARK跑分得出的評價下,這顆APU不僅比PC端的5600G強,甚至在Time Spy的測試中比目前“地表最強核顯”的5700G更強。

只是續航能力比較令人存疑,我們用50%亮度50%畫質的《艾爾登法環》挑戰,Steam Deck撐的時間不過一小時四十七分鐘。

軟實力上,靠着G胖的面子果實SteamDeck可以得到很多遊戲廠商的針對性優化。

作爲對比,我們用它和國產掌機5700U一起跑中效《荒野大鏢客2》,最終Steam Deck能跑到43幀左右,而5700U則是35幀,而且非常不穩定。

而在720P的畫質下,反倒是吃配置的《賽博朋克2077》幀數能穩定在60,優化極好的《極限競速:地平線》更是可以開FSR順暢運行。

不過在實測過20多款大作後,我們發現SteamDeck用60幀跑大部分作品還是很吃力的。但如果你能接受PS4體驗,按下一鍵調試鎖30幀,它能跑大作的中畫質甚至高畫質。

而且很神奇的是,30幀看主機暈的我,30幀看掌機不暈了。

重在快樂,告別競技

關於FPS遊戲,Valve給的鍵鼠替代方案是陀螺儀。

我們在測了《戰地 5》《CS:GO》和《DOOM》等遊戲後,認爲想用這個上分就別想了,但陀螺儀真的可以將打槍變體感,沉浸感拉滿。

尤其是《DOOM》這種,每當遊戲裡重金屬樂響起,你立馬就會被一股神秘力量從桌位拽起,瞬間手中的掌機化身大鳥槍,玩起來大幅度做圓周運動突突突把敵人打穿。

等回過神來早已是滿頭大汗,運動量直逼健身環。

而對卡牌,戰略,MOBA等更原生的PC遊戲,它的表現比較失望。

觸屏靈敏度不如平板電腦,玩《文明6》或《雀魂麻將》很是捉急。

就算是自家的親兒子《DOTA 2》,V社專門針對Steam Deck做了新英雄的,左右觸控板依舊難以替代鍵鼠,玩起來直接讓人變沒頭蒼蠅,僅僅一局,既衝塔又大小兵。

格鬥遊戲就很微妙了。

一方面,格鬥遊戲短平快的特點適合掌機,前不久華納的格鬥遊戲《多元宇宙大亂鬥》就在Steam Deck在線人數榜上登頂。

但另一方面,格鬥遊戲搓招很傷機器。縱然它能把《街霸5》穩定跑60幀,且打起來確實解壓,可想機器到昂貴的價格和不好修理的特點,玩起來就不太順心了。

其它類型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商店頁面裡會註明遊戲的兼容性。

但要注意標黃標紅≠不能玩,像是《怪物獵人:世界》標黃是因爲“輸入某些文字需要調出鍵盤”。這種情況對遊戲體驗的影響就基本爲零。

當然,如果想把他完全當臺電腦,可以花100元左右配個“轉換塢”。

外接搖桿、手柄或鼠標都不是夢想,你想玩《星際2》甚至是剪視頻都不是問題。

是的,這款Steam掌機是可以兼容其它平臺遊戲的,只是我們折騰了好久,最後也就暴雪戰網的運行比較順利。

面對Epic Games或《原神》客戶端Steam Deck都表現得非常傲嬌,據說想運行得按官網教程進行刷機,這個我們得去諮詢下數碼組同事,如果大家想看的話我們之後再整個NTR後續。

理論上是能辦到的,但有點麻煩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連不上網

最令人抓狂的,是網絡問題。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Steam Deck裸連商店非常不穩定。

別說《多元宇宙大亂鬥》這種鎖區的了,有時候連賬號都登不上去。

放心,今天沒有加速器廣告。

雖然買臺加速器,或電腦手機用加速器開熱點確實可以解決。

但作爲一臺沒有實體卡,遊戲純靠數字下載,標準版硬盤大小隻有64G的移動掌機,如果必須要靠加速器來解決網絡的話,定位是很尷尬的。

畢竟對不愛折騰的玩家來說,圖省事本身就是主機和掌機的重要吸引力之一。

更加麻煩的是,牆並不是唯一的網絡問題。

我就遇到在自動更新系統後Wifi標誌出現令人心臟驟停的黃色感嘆號,怎麼也上不了網。最後還是查閱Quora,按網友教程進開發者子菜單才把這事搞定。

“SteamDeck無法連接到IPv6 的WiFi 網絡,你需要進入開發者雜項,在子菜單中關閉WIFI電源管理。”

顯然作爲第一版機型,頻繁更新系統的SteamDeck,還遠達不到穩定。

結語

總的來說,Steam Deck仍是世面上最好的掌機之一。

對於動手能力強的PC玩家,可以給它換上高容量硬盤,可以刷Windows系統玩Epic玩戰網,甚至可以在它自帶的Linux系統中玩主機模擬器。

對於圖省事的主機玩家來講,雖然它非常適合《哈迪斯》《空洞騎士》等中小遊戲,也可以在手上將《蜘蛛俠》《荒野大鏢客2》等大作跑出PS4效果,但遊玩兼容性,續航,還有網絡抽風等問題仍會時不時跳出來影響心情,總離爽快暢玩差了那麼口氣。

不過隨着系統更新和後續機型的更迭,誰也不知道SteamDeck能發展成啥樣。

但我知道G胖有個硬件夢,而玩家們也確實想要,一臺性能更強勁的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