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丹麥何以成爲歐洲製藥巨星?
參考消息網11月10日報道 德國《世界報》網站11月5日刊登題爲《歐洲製藥巨星的誕生——德國能向丹麥學習什麼?》的文章,作者是安雅·埃特爾。文章摘編如下:
四年前,丹麥的諾和諾德公司推出新型糖尿病與減肥藥諾和泰和韋戈維,震動製藥產業。這項來自丹麥的發明已經形成了一個市場,據高盛集團估計,到2030年,其銷售額最高可達1300億美元。
丹麥本身也因製藥企業的成功而發生變化。短短几年前,農業與石油產業還是該國最重要的出口部門,現在則是醫療保健行業,而且是遙遙領先:它對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爲17%。自2008年以來,丹麥製藥產業從業人數增長50%,達到3.5萬人。
得益於醫療保健行業的高營業額,丹麥去年的增長速度是歐洲平均水平的四倍。丹麥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爲它融合實用主義與巧妙戰略。例如,在一個區域內集結多家企業與研究中心,無論是在推動創新、爲研究項目減免稅收,還是在有針對性的技術人才移民政策方面,政府、科學界和產業界都朝一個方向共同努力。
丹麥製藥業協會貿易政策主管托馬斯·克利特·克里斯滕森說:“與許多其他歐盟國家相比,我們現在非常善於吸引臨牀試驗,這也推動我們的製藥研究向前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擁有才華橫溢的醫生和科學家。”按人均數量計算,丹麥早已成爲歐洲最重要的臨牀試驗基地,這又吸引了研究人員來丹麥定居。
克里斯滕森認爲,這一切絕非偶然。“2018年,丹麥政府首次啓動針對整個生命科學產業的三年戰略,此後每三年就係統地推出一次新戰略。”政府幾天前剛發佈了最新版本。其中規定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一個有利於工作和研究的環境,包括現代化的教育基礎設施、爲科研提供自由空間的工作時間模式,以及對全球最全面的醫療數據庫之一的數字化訪問。
此外,政府和私人投資者長期以來一直共同資助項目或運營基金會。在丹麥這個小國,企業與政府之間幾乎沒有“接觸恐懼”。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經濟史學家庫爾特·雅各布森深入研究了丹麥規模最大的幾家製藥公司。他認爲,企業與科學界的密切聯合是構成丹麥製藥業奇蹟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成功關鍵是丹麥製藥行業嚴格的專門化:例如,諾和諾德拆分了酶製劑業務,目的是專注胰島素業務;利奧製藥專注破解皮膚病;靈北製藥專注應對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等腦部疾病;巴伐利亞北歐公司專注疫苗生產。雅各布森說:“所有這些企業都成爲全球利基市場的領導者,因此它們可以有針對性地投資本領域的研發項目,保持自己的市場地位。”
還有一個原因是,包括諾和諾德在內的許多企業都由基金會掌握多數股權,意味着它們比大多數競爭對手更少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編譯/鍾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