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成爲富裕工業國爲何如此困難?

參考消息網站8月7日報道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8月5日刊登題爲《成爲富裕的工業國家爲何如此難》的文章,作者是維南德·馮·彼得斯多夫-坎彭。全文摘編如下:

全球國家分爲三類:貧窮國家、富裕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過去幾十年的巨大發展成就體現在許多國家已經擺脫赤貧狀態。但中等收入國家躋身富裕國家行列的情況則要少得多。

根據世界銀行現在的分析,即使是巴西、印度和南非也很難在未來幾十年內晉級爲發達國家。更糟糕的是,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將不得不做好經濟增速在未來幾十年大幅放緩的準備。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因德米特·吉爾在2007年創造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詞:當國家達到一定收入水平時,就會陷入難以逃脫的陷阱。對此的解釋是,中等收入國家既無法再與低工資國家及其大規模生產的簡單出口商品競爭,也無法與技術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競爭。

根據世界銀行現在發佈的《世界發展報告》,自1990年以來,只有34個國家和地區晉級發達國家行列。在這些鳳毛麟角的成功故事背後還存在特殊因素。

一個問題在於,確保各國從赤貧躋身全球中等國家的成功因素,與使各國躋身發達國家的因素並不相同。在世界銀行看來,在發展的第一階段,對生產性資本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大幫助,但回報會不斷減少。對於下一階段,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認爲合適的產業政策是,鼓勵企業使用外國技術以最終實現自主創新。

世界銀行報告的作者認爲,有兩個因素對於實現晉級非常重要。國家不應搞重複發明,而應整合國外已經開發的技術。此外,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也應發揮重要作用。不再與時俱進的公司、職業、技術和公共機構必須被拋棄,以爲新事物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