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婦癌權威王功亮 為母弟成資深長照 往返北東心繫病患
王功亮(右)以醫者之心,爲每一位患者看診。圖/臺東馬偕醫院提供
每週三天在臺北馬偕看診、二天至臺東馬偕服務、二天時間留給家人,71歲的婦癌權威王功亮去年底卸任臺東馬偕醫院院長後,仍心繫病患,目前臺北、臺東二地往返,不讓耕耘多年的東部醫療資源中斷。
他回憶,2014年5月,時任馬階醫院總院長的楊育正詢問他深耕外地的意願,內心反覆自問當醫師的初衷,決定接下這個重擔,一待就是3000多天。最初被派駐臺東時,想起了母親日日帶着小弟上馬偕復健的辛苦背影,那一段家人生病求診的記憶,深深刻印腦海中。
熬過危險 小弟開始復健路
王功亮說,民國40至50年代,小兒麻痹症大流行,48年出生的小弟也感染了病毒。家中經營米店,小本生意還算過得去,但小弟出生後,父母親都把幺子擔在心上,當時年僅6歲的王功亮,看到母親帶着幾個月大的稚兒到處求醫,有時候也要跟着幫忙,分擔舟車往返的行李。
小弟燒了又退、退了又燒,家人的心跟着高燒起起落落。父親曾一度不捨妻兒受苦,在最危急時刻表示願意忍痛放棄,但母親非常堅持,幾經煎熬,終於度過危險期,那也是王功亮首度接觸到馬偕醫院。之後,又開始另一段復健之路,包括熱敷、物理治療、裝置輔具,需要極大的耐心及毅力。
王功亮看到母親的堅毅,爲了孩子,無怨無悔付出,無論如何奮戰到最後關頭。還好小弟活下來了,但手腳都留下重症痕跡,需要穿支架、拿柺杖,兄弟一起走路上學時,他會特意放慢腳步,到了學校背弟弟上下樓,真的很辛苦。但轉念一想,母親花費更多心力,只求孩子能平安長大,這分牽掛是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母親榜樣 體會以病人爲重
王功亮(後排右)與父母親、大弟(左)、小弟(中)的全家福。圖/王功亮提供
從小被外婆和媽媽交代:「你是大哥,一定要好好照顧弟弟。」王功亮無論是在專業還是經濟上,把照顧弟弟變成義務,除了負擔吃住,還請了一位看護協助生活起居。他從不諱言,有位罹患小兒麻痹的家人,心疼弟弟之餘,經常省思聖經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這段馬太福音的敘述,意思是需要一顆願意付出的心,王功亮說,「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是醫學教育的基本,母親焦急的求醫心情、悉心照顧小弟的身影,讓他體會「醫者父母心」的涵義。自1982年進入馬偕醫院迄今,每回看診,總是用心感同身受對方的痛楚。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民衆的生活因此產生了劇烈變化,王功亮也失去了摯愛的小弟。「弟弟染疫後變重症,一個月就離開,家人心理壓力很大。」他說,弟弟活了60幾年,自己等於是資深「長照」家屬,看到許多機構的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緊張氛圍深有同感。
母親失能 勞心勞力又燒錢
關於高齡化社會的長照議題,他提到,18年次的母親,20年前跌倒,這一摔就躺牀二年,腦部受損呈現植物人狀態,幾乎住在醫院裡直到過世。王功亮感嘆,家中有長期臥牀的病人,真的是一件勞心又勞力的事情,尤其是經濟負荷,光看護費一年就達百萬,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
照顧弟弟、母親的經驗,王功亮很早就成爲長照中的照顧者,這門重要的生命課題讓他能設身處地爲病人着想,教導病人及其家屬懂得善用資源。對於看診、治療,他秉持「跟病人說話保守、跟家人實話溝通」原則,醫心跟醫病一樣重要,穩定患者的情緒,再確認後續可以進行的治療方式。
外婆罹癌 讓他選擇婦產科
投入醫學領域,王功亮認爲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忍媽媽勞累、小弟需要好的照顧,因此填了醫學系當第一志願。他是外婆帶大,在就讀高雄醫學院期間,這位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得了卵巢癌,以當年的醫療水準根本束手無策,自此確立了走婦產科的人生方向,更鑽研腹腔鏡手術,協助婦癌病患重生。
王功亮
婦癌權威王功亮。記者曾原信/攝影
馬偕醫院婦產部榮譽主治醫師
●照顧對象:弟弟、母親
●罹患疾病:弟弟小兒麻痹症、母親跌倒成植物人
●發病時間:弟弟出生幾個月罹病、母親75歲跌倒失能
●症狀:弟弟反覆發高燒,後來復健矯正行動能力;母親因摔倒而臥牀。
●治療:小兒麻痹症無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進行長期復健治療。
●陪病心得: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看到家屬的辛苦,內心就會有一種衝擊。若沒有愛心,學醫、行醫都會覺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