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陳先達逝世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10月10日獲悉,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陳先達,於10月10日因病不幸逝世。

陳先達 資料圖

陳先達出生於1930年12月,江西鄱陽人,195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195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他是我國培養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傑出代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哲學組召集人,北京市社科聯顧問,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

他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組組長、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等職。

1991年起,陳先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曾獲中宣部第七屆、第八屆、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十大最美教師”和全國“榜樣”人物稱號等。

代表著作有《理論自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陳先達文集(14卷)》《走向歷史的深處》《處在夾縫中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程》《歷史唯物主義新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提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陳先達對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貢獻巨大。他的《走向歷史的深處》是一部經典之作,克服了史論分離的缺陷,注重以論帶史、史論結合。他提出了關於馬克思歷史觀的諸多獨到見解,包括其理論來源不限於哲學,唯物史觀形成的邏輯進程要突破主體自身侷限,人的本質是研究人和社會的關係,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物質生產活動等。這些見解深化了人們對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解,使該書成爲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必讀經典。

直面問題是陳先達一貫的研究特點和寫作風格。他常說:“哲學家不是社會的旁觀者。”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他的學術研究和理論寫作傾注了對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哲學思考。他圍繞中國的歷史發展、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等問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出版了《問題中的哲學》《中國百年變革的重大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哲學與文化》等著作,顯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社會擔當和思想魅力。

陳先達堅持寬廣的問題視域,將關係中國發展的重大問題納入哲學研究範疇,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他主張用歷史辯證法考察中國發展問題,闡述了中國歷史百年變革的辯證法,強調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內在關聯性以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辯證性。他特別關注文化問題,強調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把握文化爭論,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主張兩者有機結合。

迴歸生活是陳先達倡導的哲學方向。他的學術生涯經歷了從原理研究到發展史研究,再到寫作方式從長文到短文或隨筆的轉變。他的一系列哲學隨筆貼近生活,解答了諸多哲學和生活相關的命題,體現了哲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迴歸了哲學的生活本性。

2023年,年逾90歲的陳先達依舊奔走在學術的前沿,當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陳先達精選集》《哲學與社會:老年沉思錄》。

他在《九十歲的我》一詩中曾寫道:“生命是一種奮鬥,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九十個春夏秋冬,三萬個黑夜黎明……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會化作永恆!”

(原題爲《痛悼!著名哲學家陳先達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