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今年關注什麼?

2025北京兩會

昨日,參加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陸續到駐地報到。

他們來自教育、企業、科技、交通、文化等多個領域,帶着對首都未來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哪些問題最受關注?哪些熱點將成爲今年兩會的“高頻詞”?本版聚焦不同行業代表委員,解讀他們的關注點。

關鍵詞:增加消費場景

出場代表:北投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紅梅

關注議題:打造多元場景激發消費新動能

代表聲音:

以前大家消費多是“目的性”消費,如今大家更在乎體驗感,這對消費場景的供應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探索多種方式增加消費場景。

首先,傳統的商業綜合體可通過增加業態來吸引“人氣”。商場在傳統老字號、網紅餐廳入駐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互動親子類的娛樂設施,以及創新性的文創空間、美學空間等,也可以嘗試引入演藝新空間等,滿足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場景打造上也需創新。比如,在打造演藝空間時,要格外注重內容創作,更多引入原創作品和能引起老百姓共鳴的展演作品,以此吸引羣衆參與,一些體驗性強的沉浸式科技類項目對親子互動性消費的吸引力很大。

同時,在場景打造的過程中,要關注親子“遛娃族”、“Z世代”年輕人和愛美女性等羣體。“這三類人羣是目前消費慾望比較旺盛的羣體,消費潛能也較大。”王紅梅說。

此外,她還提到,商業綜合體中的場景引入要不斷創新,避免消費者審美疲勞,要讓消費者獲得更多“邂逅性”消費,消費慾望也會進一步激發。

政策背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將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置於九大任務之首。其中明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

文/本報記者武文娟

關鍵詞:高質量充分就業

出場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

關注議題:學校人才培養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委員聲音:

隨着社會發展、產業升級,新的崗位被創造出來,對技能的需求會發生變化,在勞動力供給和市場需求進行匹配調整的過程中就可能會出現結構性矛盾。

近年來,高校專業進行了動態調整。其中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布點,數量爲歷年最多,智能海洋裝備、材料智能技術、交叉工程等新專業正式被納入高考招生。學校專業設置和教學大綱以及內容的調整,包括學校整體人才培養都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相適應,才能更好將大學畢業生等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勞動力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對於已經在就業市場的勞動者來說,由於產業轉型升級,他們的崗位及所需技能可能都會發生調整,需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充實自己,持續促進個人能力提升。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做好就業服務,幫助他們在不同工作、不同崗位之間轉換過程更加順利,使供給和需求的信息更好銜接。

政策背景: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202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推動就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聯動,出臺一系列新舉措。

文/本報記者董鑫

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培育一批輕量型、易部署的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圍繞汽車製造、醫藥健康等重點行業,採用“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區+實施單位+大模型企業+用戶單位”模式組織攻關,開發建設一批適用於中小企業的垂直行業應用,豐富特色化產品供給。

政策背景: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門日前聯合發佈《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推動人工智能創新賦能”是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北京加快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爲推進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本報記者董鑫

關鍵詞:站城融合

出場委員: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潘秀明

關注議題:讓乘客樂享“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委員聲音: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進以軌道交通爲骨幹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促進交通與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軌道交通吸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此基礎上,建議進一步研究優化軌道沿線城市功能佈局,推動城市資源要素向站點集聚。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引導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佈局,加快推進“多網融合”,在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基礎上,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與市郊鐵路、地面公交的換乘銜接,優化接駁條件,推動軌道公交深度融合,實現軌道交通全網資源共享,高質量、網絡化運營,推進軌道與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

同時,進一步加強新線建設的前期規劃,着力完善線網層級,充分利用北京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政策與機遇,健全軌道站點周邊的功能集聚與資源整合。

此外,強化軌道與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市民出行及由此延伸的增值服務之間的融合,通過政策的研究和突破,在促進既有線地鐵站點公共空間便民設施及商業設施佈局優化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力度,讓“軌道上的都市生活”更加豐富。

政策背景:北京市政府先後於2020年、2022年印發了《北京市軌道微中心名錄(第一批)》與《北京市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軌道一體化實施抓手,增強了政策支撐,給北京軌道一體化工作賦予了新的動能。

文/本報記者劉洋

關鍵詞:優化營商環境

出場代表:北京握奇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郭天光

關注議題:深化“無事不擾企業”工作改革、打造一流北京營商環境

代表聲音:

去年,北京市政府聚焦降低主體負擔、激發主體活力,推出“無事不擾”企業清單試點改革。不過,這項舉措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如企業政策界定模糊、企業執行過程偏差、企業政策執行不到位、企業服務配套不足等。

建議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分析,根據企業的規模、行業風險程度、信用狀況等因素,對企業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對於信用良好、風險較低的企業,適當減少檢查頻次,給予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對於高風險行業企業或信用不佳的企業,則加強監管力度,增加檢查頻次。既能保證對企業的有效監管,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現場檢查對企業的干擾。

此外,應加強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的合作,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建立高效的需求響應機制,設立高效、快速、專門的企業服務熱線或在線服務平臺,確保企業的需求能夠及時得到受理。

政策背景:2024年11月,市人大常委會對《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行了首次修訂,體現了新形勢下市委、市政府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高度重視。

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關鍵詞:AI應用

出場委員: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總經濟師相均泳

關注議題:培育輕量型人工智能產品賦能中小企業

委員聲音:

人工智能可以增強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在調研中,超過半數中小企業難以將人工智能與業務流程有效融合。免費開源的基礎通用人工智能產品無法滿足企業多元化需求,但個性化產品定製週期長、成本高,中小企業又難以負擔。此外,企業也缺乏既熟悉業務又精通人工智能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針對這些問題,建議以順義區、昌平區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爲契機,以“規上工業中小企業應改盡改,小微企業普惠上雲”爲原則,加快引導不同層級中小企業梯式推進數字化改造。一方面加大資金支持,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對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項目提供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

出場委員:中關村第一小學黨委書記、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校長商紅領

關注議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工作

委員聲音:

近年來,國家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工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但仍存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緊缺、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關注度及能力不足等問題。

建議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聯席會議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共享工作進展,共同解決難題。學校應建立由書記、校長任組長的心理健康工作組,統籌規劃工作,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優化課程設置,並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

同時,高校可擴大精神醫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並與醫療機構、諮詢機構合作,爲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補足心理諮詢人才缺口。

此外,還應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推廣建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設置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社羣,鼓勵家長交流經驗。

政策背景:爲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國家制定出臺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切實提升北京市中小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文/本報記者葉婉

關鍵詞:文旅融合

出場代表: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

關注議題:建議建立北京市紅色景區聯盟

代表聲音:

北京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仍存在景區間資源分散、品牌影響力不足、遊客體驗單一等問題。因此,建議北京成立紅色景區聯盟,並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推廣形象大使,以此來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提升紅色旅遊品牌影響力、增強遊客體驗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聯盟應組織專業團隊對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紅色景區的歷史背景、革命故事、人物事蹟等,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深度,提升紅色景區的文化價值。根據紅色景區的地理位置、資源類型、文化內涵

等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資源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紅色旅遊線路和產品,增強紅色景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同時,可以聘用一批有影響力、專業素養、社會責任感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紅色旅遊形象大使,利用形象大使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紅色文化的普及度和影響力。

北京還應推動紅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結合紅色景區的資源特點和遊客需求,開發一批具有創意和特色的紅色旅遊新產品,如紅色研學旅行、紅色文化體驗遊、紅色主題演藝等,豐富紅色旅遊的產品體系。

此外,加強紅色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景區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打造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項目。

政策背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北京擁有豐富的工業遺存和保護經驗,在去年10月發佈的《北京市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持續開發文旅深度融合產品。開發建黨、抗戰和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旅遊產品。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關鍵詞:演藝之都

出場委員: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

關注議題:讓北京成爲聚合全國乃至全球音樂人的首選城市

委員聲音:

北京的流行音樂演出市場仍存在分散單一的問題,聚合類音樂活動品牌較少,難以滿足消費市場增長的需求。同時,對流行音樂人才、作品等的孵化、扶持體制機制欠缺。

爲此,北京應進一步提升聚合流行音樂的平臺建設能力,藉助“四個中心”的資源優勢,提升演藝之都的影響力。同時,應提升對流行音樂的原創能力,使用政策工具挖掘、培養與孵化音樂人才,建立健全扶持機制。此外,北京還應在場地、設施、內容、審批、金融扶持等方面爲流行音樂提供更多的增量空間。

政策背景:北京市政府已將“着力打造‘演藝之都’”寫入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併發布了《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圍繞演藝的多個方面提出30條主要任務,爲“演藝之都”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本報記者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