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蹺課催生「點名先生」外點、內點學生見招拆招!

圖爲大學生上課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2/10/14 吳景騰攝影)

熬過聯考的燠熱,放榜後的幾家歡樂幾家愁,最後如願登上大學殿堂的學子們,才終於邁向嚮往的大學生活,沒有制服、沒有制式的功課表,沒有父母耳提面命,多少人開始有了活出自己的感覺,就是在自己的大學時刻。

而你大學時又會蹺課去哪裡?「蹺課」與「舞會」和「談戀愛」並列爲大部份大學生的「共同必修科目」。要說讀過大學卻沒蹺過課,那是真的相當難能可貴的事。

與高中相形之下,學風更自由的大學校園,在保守的80年代,曾一度爲了大學上課點不點名議論不已。不少學校爲了防止頑皮的學生蹺課,設置不同的點名制度,有的學校實施每課必點的「內點」,有的學校採取「抽點」,學生就要碰運氣,運氣好的話,可做「漏網之魚」。有的學校完全自由,像是臺大,基本上是採取不點名制度,就由課堂教授決定,希望不以「點名」爲手段,上不上課就憑學生良心。

比較特別的是,1981年的文化大學還爲此成立了一個「點名小組」,僱用了六名工讀的大學生專門負責點名。甚至在別的大學也出現「點名先生」、「點名媽媽」,聘請專人巡堂在教室進行「外點」。

但是對於蹺課的原因,大學生也有話要說,他們認爲「蹺課」的主因是教師教學方式或內容枯燥無味,有些教師總是照着講義念,學生只要考前借一下筆記,大致都可以及格。還有些教授雖然滿腹經綸,但是學生聽不懂,上課不落跑纔怪,有些人認爲蹺課做有興趣的研究,自學更有意義。當然,因爲愛玩或兼職打工等理由而「蹺課」者也不在少數。

這樣的點名制度立在大學生的面前,其實也漸漸形同虛設,花錢找點名「替身」,或請朋友輪流代點名,切記點名時別擡起頭,不讓教授認得你。學生和校園規定「玩捉迷藏」的點名遊戲,還有上課總有人在教室外點名的情景,漸漸隨着1988年大學校園廢止點名制度後,成爲一代大學生的過往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