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頂下/大一中架構(下) 施明德遇到郝柏村

二○一二年五月間,臺灣的高希均與大陸的李開復兩位先生共同組織接待了一個臺灣參訪團,賓客皆是中國大陸背景的菁英,來自大陸、香港及外國,重頭戲是一場以臺灣民主與兩岸關係爲主題的座談會。

第一組對談由施明德與郝柏村擔綱。

郝柏村說,二○○六年的百萬紅衫軍,隨時可以攻入陳水扁的總統府,但總指揮施明德拒絕了激進者的主張。這是「自我約制」的民主修養,是中國歷史上光榮驕傲的一頁。

輪到施明德講話。他開場禮貌地喊聲:「郝伯伯!」臺下一片笑聲中爆出一片掌聲。

談話中,施明德說:蔣經國逝世時,已掌握兵權十年的參謀總長郝柏村立即宣示「國軍效忠依憲法繼任的李登輝總統」,並下令三軍防備共軍犯臺。當時他因長期絕食正在三軍總醫院接受強制灌食中,立刻寫了一封信給郝柏村,感佩總長的行爲對臺灣人民的貢獻。說到這,臺下又是一片掌聲。

(郝柏村在別的場域談到此事時說,「居然接到一個臺獨分子向我致敬的信,大感意外」。又說,當年是他主張進行強制灌食,不讓施明德絕食致死。)

國殤時郝柏村宣示效忠憲法與總統,施明德不讓紅衫軍衝進總統府,或許有些人認爲這只是沒有非分之想而已。但施郝兩位當事人不只是沒有非分之想,而是在人格深處知道爲所當爲。

郝柏村說,如果紅衫軍衝進總統府,民主法治將受重創,後患無窮。施明德則在悼郝柏村文中寫道「多少風雨誘惑中,不二之將相,一路好走!」施明德知道,不是沒有「風雨誘惑」,但郝柏村的「不二」,是對憲法與國家的忠貞「不二」,且是「不二,就是第一」文武兼資的「出將」與「入相」。於此可見,施對郝的評價一點都不吝嗇。

施郝兩人的惺惺相惜,不僅此爾。例如洪仲丘事件,馬英九政府廢了軍法體制,郝柏村大聲反對,施明德也頗不以爲然,認爲「被縱容呵護的年輕人,不配作臺灣未來的主人翁」。再如,退役將領參與北京閱兵典禮,郝柏村反對,施明德也不屑。又如,施明德當郝柏村面說,國軍數十年來捍衛臺灣的貢獻必須肯定;那些臺獨高喊愛臺灣,卻逃避兵役,令人不齒。

其實,郝柏村對中華民國的國防,確是功勳「不二」的軍事領袖。今日的漢光演習即出自他的倡議,金門當年浩大的地下化工事、佳山計劃、國艦國機國造,甚至秘密研製原子彈,他皆預聞。只是,郝柏村心中的國防是捍衛中華民國,而不是捍衛臺獨。臺灣今天對國防的炎上爭議,不仍舊是「捍衛中華民國vs.捍衛務實臺獨」的爭議嗎?

施郝二人對於國家認同與兩岸問題的見解有許多差異,但雙方在「大一中架構」的交集卻可謂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

施明德在九○年代就率先提倡,「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民進黨如果執政,不會也不必宣佈獨立」,這也是後來一九九九年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原型。他主張過「一中歐盟化」、「中華民國式的臺獨」及「邦聯」等,「大一中架構」則可說是他「除卻巫山/曾經滄海」的心血結晶。

郝柏村當然從頭到腳都是中華民國。他主張「中華民國加臺灣」而不是「臺灣減中華民國」,歸結爲「棄獨/不武/緩統」。至於「大一中架構」,他最後雖未能連署,但畢竟也走到了定稿時際未持異議。

如今,郝柏村辭世,施明德也走了。二人曾經相遇在「大一中架構」。

當年,我所以提議施明德與郝柏村兩人聯名提出兩岸倡議,是看在兩人的對比性、衝突性與代表性。施郝二人,是臺灣藍綠政治的旗幟性人物,二人有各自的代表性,並因此呈現了鮮明強烈的對比性與衝突性。尤其,施明德自身兼具了美麗島事件的代表性與紅衫軍的代表性,因此也一身兼具了對比性與衝突性。

渲染地說,施郝二人合體,就大概呈現了臺灣大部分的政治與社會內涵。由他們二位提出解決兩岸問題的倡議,應當可以呈現相當的能量與意義。這個倡議就是「大一中架構」。

以上這個想像,並非全無根據。倡議的連署名單:施明德、蘇起、程建人、洪奇昌、焦仁和、陳明通、張五嶽。若再加上退出的郝柏村與被謝退的吳釗燮,這份名單的成立,包羅並超越了統獨藍綠,可說也就證明了「大一中架構」的能量與意義。

還有,昨天本文談到連戰主席,他主張過邦聯。

如果施明德與郝柏村能合體倡議「大一中架構」,臺灣有什麼不能一同走向「大一中架構」,並進而引領對岸追隨跟進。

然而,此一倡議卻在記者發佈會的第二天就幾乎成了泡影,也顯示理想不是現實,浪漫只是幻境。

再者,此議醞釀期間曾與對岸互動,最後未獲積極迴應。如今眼見兩岸走到這般山窮水盡的地步,對岸會不會也覺得可惜當年錯過了施明德?

在參與「大一中架構」這一年多時間,謝謝嘉君嫂的款待,餐桌上施明德最愛的烏魚子迄今仍齒頰留芳。其間,我對施明德有了更多的瞭解。政治人物給人的感覺有「敬/愛/畏/憎/蔑」幾個層次,我對施的感覺,曾經有過憎,也有些畏,但後來愈來愈敬,也愈來愈愛。接近他,你一定會喜歡他。

經歷了非人滄桑的施明德,卻經常顯露出一種又赤子又江湖的笑靨。這是一個悟透人生的智者與偉人的笑,你會喜歡上他。

這場「大一中架構」的營造過程,也使我對自己的知識定位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此議由我提出,施明德與郝柏村皆在第一時間應允。主要原因當然是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可能也因他們對我也有一定的評價與信任。這使我更相信「大屋頂中國」的思考有其存在的能量與意義。

二○二二年一月,我出新書《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化解兩岸困局》(天下文化)。施明德的推薦文是:

「我願推薦此書。我和黃年兄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與詮釋,但我同意他的結論:雙方處理兩岸問題應當定錨在中華民國,若持『中華民國滅亡論』是背離史實與現實的。」

俱往矣。當年施明德爲「大一中架構」開設的羣組還在,組名「思好」,施明德與郝柏村也。

一月十五日凌晨,在手機上看到施明德還是走了。起身在神案前焚香一炷,慟送施大哥,也祈臺灣民主能有一個好句點。

美麗島事件總指揮,紅衫軍總指揮,這是臺灣民主運動最高的兩頂冠冕。施總指揮,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