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字/工業機器人進出口失色 外銷兩年減少三成

受到AI浪潮帶動,機器人備受關注。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受到AI浪潮帶動,機器人備受關注,臺灣工業機器人自2021年開始進出口值雙雙下行,2023年出口值相較2021年下降約三成,2023年進口值則較2021年下降約兩成。專家分析指出,這與全球產業不均衡復甦與海外生產基地轉移有關。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定義,工業機器人依作業性質可分搬運、加工、焊接、組裝等七大應用;從機械結構或動作方式,則可區分限性機器人、SCARA機器人與多關節型機器人等。

對於近年工業機器人出口數據下降,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業分析師黃仲宏分析有三點:一是包括上銀(2049)、東佑達、全球傳動在內的直角座標機器人,或是臺達電、達明等在內的多關節型機器人都有在海外佈局設廠,增加就地生產比例,影響臺灣出口產值;二是2022年下半年開始至2023年,全球產業與國家面臨不均衡復甦,部分終端需求產業處於不確定或消耗庫存狀態,製造業訂單疲弱不振,直接間接降低自動化設備的需求;三是臺灣工業機器人業者的產品,部分是以系統整合方式和工具機、產業機械設備、半導體設備整合出口,不一定走847950稅則序號。

而臺灣進口值也下降,黃仲宏指出,仍是受國際經濟情勢未明,國內整體制造業投資意願相對保守所致,景氣不明朗使得製造業減少自動化設備的投資所致。

如果從臺灣工業機器人在全球市場佔比觀察,臺經院產資深分析師王忠慶指出,就近五年全球排名來看,自2019年至2023年期間出口占比分別爲2.37%、2.53%、2.19%、1.98%與1.39%。近年出口排名爲11名至12名,但自2021年以來出口比重下滑,2023年全球全球出口排名下滑爲16位;就進口來看,王忠慶稱,臺灣工業機器人進口比重佔全球約2%,但在2023年比重降至1.59%,排名也下滑至17位。

王忠慶坦言,臺灣在工業機器人競爭力不強,但在一些零組件如軸承、線性機器人部分仍具備優勢。甚至有些廠商的表現會比較突出,比如在單軸機器人部分,東佑達是全球第二大;而在協同機器人方面,達明也是全球第二大廠。

而臺灣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傳統電子廠商,王忠慶表示,以東佑達爲例,因爲很多客戶是傳統電子廠商,因此受到在電子廠商景氣不佳狀態下,也容易受到衝擊。

對於未來走勢,黃仲宏指出,像是高利率的遞延效應、地緣政治動盪加劇、大陸經濟疲軟、美中科技對抗等逆風乾擾因素等都會是未來的變數。

受到近年經濟不景氣,部分工業機器人業者有感:一位上銀業務員表示,面對時局跟景氣變化,上銀以分散市場佈局,同時開發新產品來因應,比如近期火熱的AI機器人,他們也在積極準備中;此外,外資廠臺灣庫卡黃姓業務經理稱,庫卡其實在臺灣各產業都有涉入,因此當某個產業景氣不佳,其他產業業務能夠補強,同時臺灣庫卡也正在推智慧倉儲,同時涉入醫療機械,對於將到來的AI機器人熱潮,也在硬體方已做好準備接入相關係統。分散風險與多元佈局會是當前業者求生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