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棕櫚園的機器人

圖╱路透

新聞提要■馬來西亞棕櫚業在疫情爆發後面臨嚴重缺工,迫使業者投資自動化技術及機械裝置。

精句選粹■"We've seen that the industry is starting to invest more in mech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labour shortage," said 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 the chief of the state-run Malaysian Palm Oil Board(MPOB).

馬來西亞南部永平市(Yong Peng)一處棕櫚園最近來了一批打扮奇特的工人,他們上半身穿着酷似噴射揹包的裝置,從肩膀到手臂都有活動式杆子支撐,杆子前端裝有一把長柄鐮刀,讓他們不費力就能輕鬆採收棕櫚果。

這批奇怪的工人其實是馬來西亞理工大學(UMT)的研究生,而他們正在研發能爲棕櫚採收工省力並加快採收速度的機械裝置,盼能解決近年來馬國棕櫚油業頭痛的缺工問題。

參與這項研發計劃的研究生拉姆利(Haziq Ramli)表示,棕櫚採收所使用的長柄鐮刀一支重達八公斤,對採收工來說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工作,但有了這套被稱做「穿戴式外骨骼」(wearable exoskeleton)的裝置後,「一人就能採收十公噸的棕櫚果」。

帶領這項研發計劃的資深研究員薩拉瑪特(Hazlina Salamat)表示,測試結果顯示這套裝置能讓採收工的肌肉疲勞減少22%,工作耐力也能提升47%。

種植業者開始轉型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近日持續和棕櫚種植業者Sime Darby Plantation合作測試裝置。拉姆利開心表示:「以後我們就能靠較少人力完成一樣的採收量。」

除了Sime Darby之外,馬國其他棕櫚種植業者也開始嘗試運用新科技彌補人力短缺,例如IOI Corp、Boustead Plantation及FGV控股公司利用無人機來噴灑農藥、繪製產區地圖並監控棕櫚生長情形。

IOI表示今年該公司投入自動化與機械化技術的預算較去年增加1倍,除了無人機之外還使用電動獨輪推車及電動棕櫚採收刀,成功讓人力需求減半。

長久以來棕櫚種植一直是個高度勞力密集的產業,因爲棕櫚園通常位在山坡地且棕櫚樹很高,導致機械採收困難重重。過去東南亞勞工成本低廉,使馬國業者長期仰賴外籍勞工負責採收,遲遲不願投資自動化技術。

缺工問題日趨嚴峻

馬國棕櫚採收工有多達80%是印尼移工,但疫情爆發後因各國邊境管制,讓馬國棕櫚園面臨前所未有的缺工問題,光是今年人力就短少12萬人,且未來隨着勞工成本攀升,缺工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POB)局長卡地爾(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表示:「勞工短缺促使棕櫚產業開始擴大投資機械化設備,這股趨勢逐漸成熟。」

無人機服務業者Meraque主管伊斯邁爾(Razalee Ismail)表示:「新冠肺炎加速棕櫚種植的數位轉型,現在業者更願意投資試用新技術。」

2018年Meraque旗下只有兩臺無人機,但疫情爆發以來無人機噴藥服務需求暴增,如今Meraque無人機陣容擴張至62臺,未來還要增加100臺才能應付需求。伊斯邁爾表示一臺無人機抵六名工人,吸引FGV、Boustead及Sime Darby簽約成爲客戶。

馬國政府在疫情爆發後逐漸正視缺工問題,因爲勞工成本攀升、產能下滑都將削弱經濟競爭力,於是去年底馬國政府與業界共同投資6,000萬馬幣(約1,300萬美元)發展農業採收自動化計劃,目標在未來五年內減少人力需求。

目前馬國棕櫚採收工平均每人最多隻能承受3萬坪採收面積,未來五年預計提升到每人15萬坪,在更長遠的未來隨着自動化技術精進,每人最多可完成30萬坪農地的採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