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首艘大學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 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

大陸首艘大學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圖爲中山大學極地號抵達母港。(廣州中山大學提供)

大陸首艘大學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圖爲破冰試航。(廣州中山大學提供)

大陸首艘大學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圖爲破冰試航。(廣州中山大學提供)

澎湃新聞4 日報導,大陸大學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任務,3日上午10時抵達廣州母港廣州碼頭。廣州中山大學指出,本航次是「中山大學極地」號經過科考船改造之後,在海冰地區的首秀,成功驗證了極地號低溫航行、破冰、船載科考設備、冰區科考保障等能力,成爲中方大專院校首艘、大陸國內第三艘具備極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極地號1月17日從廣州出發,穿越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四大海區,單程1500海里,檢驗了極地號長距離航行和運行性能,途中經歷狂風巨浪,1月24日在成山頭海域遭遇4.5米巨浪,於1月25日凌晨抵達渤海遼東灣冰區。

本航次恰逢今冬最強的北極寒潮,中國大陸大部地區顯著降溫,渤海海冰面積大幅增加創近年新高,空氣溫度也達到了將近攝氏零下20度。極度嚴寒和嚴重冰情爲極地號提供了類極地試驗環境。

「渤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是北半球緯度最低的有冰海域,我們選擇在渤海地區試航就是爲了檢驗極地號的破冰能力以及在低溫環境下的運行工況。結合渤海灣的氣候特點和精準的短期天氣預報,經過綜合研判,我們最終選定1月17日起航出發,趕渤海灣最低溫且海冰最重的時間段開展試航。」本航次首席科學家程曉教授介紹。

1月24日的巨浪和暴風雪,疊加着低溫,讓極地號外表凍上了厚厚一層冰,好似披上了銀色鎧甲。在衛星影像的指引下,極地號向着海冰最重的海區進發。遼東灣的海冰在船艏的碾壓下發出清脆的破碎聲,極地號在北國海疆畫上一道道靚麗的弧線,極爲震撼。

1月25日,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超1萬平方公里,外緣線達56海里,最大冰厚超過35公分,許多船隻被凍在突如其來的海冰裡動彈不得,而這對於最大破冰能力可達2.2米的極地號來說正是試驗的好時機。科考隊員根據衛星影像的指引,身披銀甲的極地號往海冰最嚴重的冰區進發。

極地號冰區試航中,爲了獲取海冰和大氣環境資訊,多套船載觀測設備還對海冰範圍、厚度、冰面溫度、大氣壓、風速風向、溼度、能見度等做了同步觀測。

中山大學介紹,此次渤海試航不僅測試了極地號的性能和設備的工作性能,更鍛鍊了一支適應冰區作業的船員和科考人員隊伍,爲極地號正式加入中方極地科考船行列做了充分準備。

未來極地號將以專題科考和海上課堂的形式開展航次,更有針對性地滿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極地科考和人才培養需求。

極地號入列中國大陸極地科考船後,除了爲中國大陸極地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進入極地的工作機會外,主要定位是面向大專院校的極地公共科教平臺。中山大學牽頭成立大陸教育部「中國高校極地研究聯盟」,目前參與極地科教任務設計和建設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經有十餘家,包括北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和中國海洋大學等著名大學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渤海試航航次已有部分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設備在船開展實驗。

中山大學指出,該校致力於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近年來在珠海加緊部署大海洋學科羣,並且先後打造了「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和「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多用途船兩條科考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中國大陸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但該船僅有抗冰而無破冰能力,無法獨立完成冰區的科學觀測和調查作業。極地號具有較高的破冰等級,可以在南北極的海冰區進行自由航行和駐泊觀測。這兩艘船的觀測作業範圍交叉互補,可形成覆蓋深海-極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