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我在美國教《臺灣性別研究課》(上)

2015年8月11日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蘆葦之歌》紀錄片首映會,會後導演吳秀菁(左起)與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一同合影留念。(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要爲大家帶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臺灣性別研究課》的課程綱要,授課人是該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博士候選人Linshan。

在讀碩期間,她偶然發現白先勇老師是自己的桂林人同鄉,於是閱讀了白老師的所有作品,並就《臺北人》一書的翻譯寫了自己的碩士論文;同時在閱讀《孽子》的過程中也對性別研究和酷兒研究產生了興趣。因爲白先勇,她碩士畢業後,申請到了白老師所在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她所在系所需要一名教授臺灣相關課程的老師。由於她很關注臺灣研究和性別研究,所以就以臺灣的性別研究展開授課。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份授課綱要,更像是一份授課隨筆。你看不到那些乾巴巴的理論,卻能從字裡行間,如臨課堂,感受到當時授課的氛圍,講者的所思所想。

作 者 自 述

儘管從大學時代開始,已經教了十幾年的書,但在國內是英語老師,來了美國則是中文老師,很少有機會教授自己關心的議題。在美國大學的博士項目中,當博士生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成爲博士候選人,就有資格獨立開課,但真正獲得這個機會需要與系裡的教授們不斷協商。2021年春季學期,我終於第一次有機會獨立授課。

在美國教授臺灣研究,需要從最基本的開始講起,因爲大部分的美國學生對臺灣一無所知。當然,課上也有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我希望通過教授臺灣的性別研究,讓他們認識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臺灣。這門課每週兩次,第一週概論過後,我會按照歷史脈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學、電影、流行文化文本,與學生進行探討。我校是quarter制,因此一學期一共十週。以下內容是我上課時的隨筆,爲了讓柚子鋪的讀者更好理解,我重新整理了隨筆,加入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並加入了一些推薦和「珊越拾穗」播客節目鏈接,供大家自行探索。

對於性別研究,我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因爲它幫助我走出了很多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自卑與困擾,並不斷實現自我賦權。性別研究的學習沒有止境,它是隨着時代發展會不斷變化革新的學科,需要我不斷去攝取新的營養。因此,教授這門課程,是一種教學相長。我完全不認爲自己是個中權威,而是真心希望能跟學生交朋友,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

第1周

臺灣研究是什麼?性別研究是什麼?

第一節講臺灣研究概況的時候,從臺灣歷史開始講起,也討論臺灣的人口構成和語言;同時,也會把臺灣置於全球化的背景下,討論不同語境下的臺灣會有怎樣的變化。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大陸和臺灣的學生髮言,感覺有點可惜。

第二節講性別研究,從性別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講起,包括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性機制(sexuality)、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親密關係等;然後從歷史的維度,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父權制問題和其他性別議題,並延伸到當下;之後是性別研究的不同分類及其與女權主義、酷兒研究等學科的關係,最後落腳在臺灣當下的研究狀況。在講述的最後,我特別指出「交叉性」(intersection)的議題,希望學生在學期當中,能不斷反思性別與國族、種族、階級等其他議題的聯繫。在課上,我很期待男生能多發言,但好像也沒有期待到。

第二節課上,我也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性別爲什麼重要?我利用menti收集了一些關鍵詞,大家可以在圖片上看到。

(作者提供)

第2周

臺灣日治/日據時期的Modern Girl

我給大家讀的是翁鬧的《殘雪》和楊千鶴的《花開時節》。

翁鬧(1910-1940)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尤以現代主義的創作聞名。他在1934年前往日本留學,並用日文發表作品,《殘雪》(1935)是其代表作之一。這個作品講述了主人公林春生在日本東京留學時發生的故事,他在與代表日本的喜美子和代表臺灣的玉枝兩個女性的感情之間猶豫不決,最後放棄選擇,繼續他一如既往的生活。

楊千鶴(1921-2011)是這一時期爲數不多的女性作家,她的主要身份是記者,並在體制內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花開時節》(1942)是她唯一一篇小說創作,講述了一羣受到高等教育的女學生在畢業就要面臨結婚的既定命運以及她們茫然不安的感受,同時也描述了年輕女生之間的互動和情誼。

Modern Girl中譯衆多,如「摩登女子」、「時代姑娘」。這是在20世紀早期隨着現代化發展,全球都能看到的一個文化現象,女性想要擺脫既有的「成爲妻子、成爲母親」的命運,去追求自己的喜好。大名鼎鼎的張愛玲(1920-1995)也可以放在這個框架下進行討論。研究這一議題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着是《世界各地的摩登女子:消費、現代性和全球化》(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2008)。

隔了三四年再讀翁鬧的《殘雪》,發現自己注意到了很多當年沒看到的問題。那時候,可能注意力都在男主角林春生身上,沒有去思考兩位女主角作爲Modern Girl的能動性和終究被家庭束縛的像娜拉一樣的命運。另外,看到很多女生在作業裡寫讀楊千鶴的小說很有共鳴,感覺真的很欣慰。所謂到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婚姻壓力,是直到現在我們仍在面臨的問題,真的是有普適性的,需要我們共同應對。

但在第一節課的時候,我發現還是沒辦法調動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學生髮言,於是在朋友圈徵集建議。第二節課時,決定將活躍與不怎麼活躍的學生分到一個Breakout Room,然後建立Google Doc,分配任務(moderator, discussant, note taker, presenter),把所有討論的成果反映在文檔裡面。後來一些學生反饋說,這樣的方法很有效果,大家至少都開口說了幾句話。我會在接下來的課中,繼續探索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這兩週的office hour會有些學生來,聽她們聊自己的經歷,真的很有趣,有種教學相長的感覺。我也真的希望能從她們身上學到更多當下正在發生、我卻沒有關注到的事情。

第3周

太平洋戰爭/十五年戰爭/抗日戰爭中的臺籍日本兵和「慰安婦」

第二世界大戰中的東亞及太平洋戰場,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在大陸語境中最常見的,當然是抗日戰爭,我們可以理解爲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也可以理解爲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的十五年抗戰。

而臺灣,當時處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按照當時日本的邏輯,會以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來區分戰場,後者更着重於1941年突襲美國珍珠港之後與美國之間的戰爭。戰後日本對此多有反省,比如,十五年戰爭這個命名,就是日本著名的左翼思想家鶴見俊輔(1922-2015)首先在1956年倡導使用的。對於戰爭的命名不同,也會體現出背後理解戰爭的不同邏輯。

從大陸和戰後臺灣的視角來說,臺籍日本兵是極其尷尬的存在。他們在日據時代被日本帝國(近乎)強制徵兆,爲侵略者服務,日本戰敗後,中國收回臺灣主權,這些士兵又以「戰勝者」的身份回到了臺灣。他們的戰時經歷是想要被社會忘記的記憶。後來,政治風向轉變,他們的戰時經歷又被政治挪用。

本週讀的是陳千武(1922-2012)的《獵女犯》(1976),正好講述了他們的戰時經歷,他們必然是加害者,但同時也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受害者,小說中就描述到臺籍日本兵被迫與日本軍官保持性關係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臺籍日本兵是懦弱的,當「慰安婦」以爲遇到同胞,可以拯救她們時,卻發現,這些男人根本靠不住。但是,陳千武用虛構的文學筆觸,給予了臺籍日本兵作爲人的面貌。另一篇比較推薦的小說,是陳映真的《忠孝公園》,小說並置了臺灣的大陸老兵和臺籍日本兵的經歷和記憶,也頗能引人深思。

而「慰安婦」議題,於我而言,有更親近的感覺,我也更想要爲她們發聲。近些年,有很多與「慰安婦」相關的紀錄片,尤其是郭柯導演的《三十二》(2013)、《二十二》(2015),將這個議題帶到了公衆視野。臺灣的「慰安婦」討論,在如今臺灣的「政治正確」中,有諸多尷尬,她們夾雜在諸多國族的論爭中,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有些親日的臺灣政客和企業家,會如同日本右翼一般,公然否認「慰安婦」的存在。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爲「慰安婦」而努力,臺北建有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也有諸如吳秀菁導演的《蘆葦之歌》(2014)這樣的紀錄片,記錄臺灣「慰安婦」的故事。全球的「慰安婦」運動也會聯合在一起,尤其以韓國的運動者爲代表,聯合大陸、臺灣、東南亞的「慰安婦」,共同爲「慰安婦」爭取權利,並照顧「慰安婦」現在的生活。關於「慰安婦」議題的紀錄片,還推薦韓國導演樸文七拍攝的紀錄片《舒適》(보드랍게)(2020)以及加拿大華裔導演熊邦玲(Tiffany Hsiung)拍攝的紀錄片《道歉》(Apology)(2016)。

這周光是在準備ppt階段就覺得艱難,可能因爲稍微懂得更多一些,就想展現更多更豐富的面向,然後又覺得這個問題太難準備好,只能不斷感慨國族與女性之間的張力。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推薦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三枚舊金幣》(Three Guineas)(1938)。同時,推薦韓國學者李娜英(Na-Young Lee)所寫的《日軍「慰安婦」的韓國婦女運動:穿行在民族主義和女權主義之間》(The Korean Women』s Movement of Japanese Military 『Comfort Women』: Navigating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Feminism)(2014)這篇學術文章,其中對於「慰安婦」主體性的討論很有啓發性。

上這周的課,真的心力交瘁,但同時又覺得很值得。上課的過程異常沉重,「慰安婦」議題是對我而言最需要嚴肅對待的話題,課後有好幾個學生留下來向我表達了對於此話題的興趣,讓我備受鼓舞。剛好這周也把一直在待看電影列表裡的日裔美籍導演Miki Dezaki拍攝的紀錄片《主戰場》(2019)看了,這部紀錄片揭露了日本右翼自相矛盾的敘事,也展現了左翼爲抗擊右翼敘事而進行的論戰。看完之後再次堅定了自己不斷講述「慰安婦」故事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抗那些日本右翼敘事。(未完待續)(Linshan)

(本文來源:「柚子鋪聊臺灣」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