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罰款經濟恐重傷地方投資意願

據中國《財經》雜誌產業研究中心的數據,僅廣西在2022年就收取了130億元(人民幣,下同)罰款,相當一年稅金收入約14%,較上年9%增加5個百分點之多。《彭博》本月12日也報導指出,大陸地方政府面對債臺高築之下,透過巧立名目、大開各種奇怪罰單以增加收入。

例如上海近來有多家餐廳,只因爲在涼皮等熟食上放了冷的黃瓜絲而被罰款,其中一家米帆餐飲更因此被重罰5000元、沒收違法所得119元,理由是「未取得冷食類食品製售許可」。消息一出在微博引起民衆激烈批評,也有大陸網友嘲諷,「涼皮和黃瓜絲過了半輩子,最後被罰了,原因就是沒領證,非法同居。」

其他地方罰款方式也是花招百出。今年5月,河南大貨車司機就因貨車超重被罰多次,有人2年就收到27.5萬元的罰單,明明在出發前都沒有超重,半路被攔下檢驗過磅卻屢屢超重吃下罰單,甚至去年山西也有一家雜貨店,只因販售2.5公斤不合格的芹菜被重罰6.6萬。

據VOA美國之音報導,住在武漢、從事媒體行業的的國祥(化名)說,對於政府的荒謬罰款感到十分反感,認爲大陸財政困難是政府低效和浪費所造成,需要做的是削減財政開支,而不是在普通民衆身上加大罰款力道。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認爲,地方政府胡亂開罰,傷害最大的是中小微型企業,也會對當地潛在的投資者帶來阻礙,意識到隨時可能被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目收錢,長期而言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