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養老助餐“持久戰”
近年來,各類服務於老年羣體的社區食堂紛紛興起,成爲養老事業的重要“解法”。據統計,2023年新註冊的各類社區食堂超過1700家,但與此同時,部分食堂停止了經營。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曾對40家老年餐桌機構開展典型調研,結果顯示,有55%的食堂經營機構表示,餐費價格很難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有加大趨勢。
在最初的“熱潮”消退後,許多社區食堂“曇花一現”,走向了歇業倒閉的結局。也有一部分雖尚未關閉,但只是勉力維持經營,利潤十分微薄。各地興辦社區食堂,初心是養老、助老,本是爲民謀求福祉,爲何結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癥結在於無法實現收支平衡。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爲養老助餐而開辦的社區食堂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民生保障與養老福利的底色決定了其無法完全依照市場運行規律定價,需走低價親民路線;另一方面,由於主要面向老年羣體,在菜單設計、口味調配、營養配比等方面更需下功夫。此外,在價格低廉的同時,社區食堂運營所需的人工、租金、配餐成本卻維持在社會化餐飲同一水平,若無法算好這筆經濟賬,僅僅依賴政策性補貼,社區食堂的確容易入不敷出,難以長久經營。
儘管老年食堂在經營方面顯現出了相關問題,但這並不意味着社區食堂前景黯淡。隨着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助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只要抓好“銀髮一族”這一龐大市場,走差異化競爭之路,社區食堂將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公益初衷不可丟失,但商業性亦需兼顧。社區食堂看似陷入了“兩難”境地,但也有破局之法,不少地區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觀察各地成功運營的範例,關鍵正在於“以商業思維辦公益事業”,具體而言便是實行政府引導、企業經營、社會參與的多元合作模式。
針對社區食堂前期建設或改造成本巨大的問題,當地政府可根據用餐點規模給予相應資金支持,助其完成初建,並針對不同地區和社區的實際需求,提供精準的政策支持。例如,對於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可根據人數提供用餐、配送補貼,或進行租金減免、稅收優惠等。
在開始經營後,企業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實現降本增效。企業可以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管理和運營,通過數據分析掌握老年人的飲食習慣,智能化調配食材供應,減少浪費;在提供基本餐飲的基礎上,還可以提供一體化養老服務,如醫療照護、老年社交等,增強盈利能力;採取一些適當的營銷策略,如通過打造“網紅”食堂、出售半份菜等手段吸引更多客流。
此外,社區可以建立評估機制,定期對社區食堂的運營狀況進行評估,聽取老年羣體的反饋,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經營策略,確保能夠持續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如此一來,各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動,社區食堂的運營則能實現細水長流,打好養老助餐“持久戰”。
唐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