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炒房不用急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高力國際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本人提供/王莫昀臺北傳真)

繼央行9月19日才祭出第7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強調,會加快「打炒房」效率,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從2020年12月開始的限貸管制、升息、房地合一稅2.0、實價登錄2.0、平均地權條例、囤房稅等,從結果論來看,目不暇給的政策確實無法壓抑資金潮、科技熱、股市旺所帶動的房市榮景。然而今年第二季開始,礙於銀行法72-2的硬規定,資金供給已追不上過熱的房市,缺氧的房市彷彿出現「高山症」。

過熱的房市、過度集中的不動產放款,迫使央行從8月開始大動作關切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同時要求34家銀行提交「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在未來一年滾動式檢討。

當貨幣主管機構開始積極介入不動產貸款總量,從整體面來看,當然可以堂而皇之從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市場,將排擠生產事業實質投資所需之資金,不利經濟永續發展的角度切入,但更急迫的則是要緩解破壞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

然而,這項拆彈的任務並不輕鬆。

殷鑑不遠,以央行這次舉的日本資產泡沫破裂事件爲例,最後發生骨牌效應的就是因爲日本銀行1989年5月起大幅升息,同時大藏省於1990年3月執行金融機構不動產貸款總量限制措施,以致資產泡沫破滅。另外,中國大陸2020年提出「三條紅線、四檔管理」監管要求,也是意圖以融資限制的手段降低企業舉債的風險,卻也引爆房企破產、購屋停貸、房價腰斬。

當央行急着把數量有限的氧氣罩分配給最需要的真首購買方,並於10月9日補充協處措施之際,總統隔日卻針對特定團體開炮,等於對市場投下新變數。除了貸款空間受限使產業出現資金斷煉,臺灣房地產內容也出現劇變,改動了過去超穩定平衡,或許總統該讓打炒房的子彈再飛一會兒,不用急着出手。

首先,全臺住宅建照核發量從2018年起,年年直追上世紀的歷史紀錄,而疫情三年的核髮量更破50萬大關。家戶數不斷增加雖然一掃少子化的陰霾,但超量供給的隱憂從來沒有停過,更嚴重的是這些龐大的供給量開始陸續完工進入市場,首當其衝就是現下貸款困難、成數下降,甚至未來估值不足的困局。大陸的「保交樓」固然是極端的狀況,但如何確保購買預售屋的買方能夠順利交屋,絕對是降低建商倒帳、買方違約引發連鎖效應的重中之重。

尤其,受惠中美貿易帶動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房市從中古獨霸到預售分庭抗禮,更發生低基期的中南部、二線城市野蠻生長的現象。比對2014到2018年、2019到2013年,過去10年住宅建照核發量的區域變化,全臺平均量增56%,但雄霸排行榜前5名分別是屏東122%、臺中103%、嘉義89%、彰化75%、南投71%,買盤不但一反歷史格局,未來申貸需求也更強,如何有效導正有限的信用資源又不致造成區域市場泡沫破裂,將挑戰有關單位業務、風管均衡的能耐。

錢荒限貸已成定局,房市也逐漸軟着陸,而後續產業、投資又略顯欲振乏力,貿然喊出新的打擊措施,恐重蹈雷聲大、雨點小的覆轍,或成爲加速市場殞落的替罪羊,不得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