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化到國際化 臺灣史百花齊放

透過百年前的外來書寫者記錄的臺灣,爲臺灣史開展不同的面向,圖爲《1898.福爾摩沙踏查》中記錄的衙門花園。(聯經出版提供)

近10年內臺灣史多以生活化角度及圖像深入不同面向,圖爲《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所收錄的金足成祖舖制銀竹筏。(聯經出版提供)

臺灣史的研究,隨着愈來愈多的史料出土、日記解密,在視野上有着很大的拓展。聯經出版總編輯塗豐恩指出,近10年臺灣史轉向多元化、生活化視角,正是另一波臺灣史研究上統整新的討論,從相對嚴肅的角度再次回望。

聯經出版社在1998年首次發行的《臺灣歷史圖說》迄今暢銷12萬冊,入選爲「東亞出版人會議」之「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作品,且已譯成日文、韓文和英文,塗豐恩指出,近10年間臺灣史相關出版品百花齊放,不過在《臺灣歷史圖說》之前,寫給一般人看的臺灣史並不多,也因此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甫成立之時,以「一般人都能讀的臺灣史」爲前題,周婉窈老師的這本《臺灣歷史圖說》堪稱是當時唯一一本臺灣史入門書,也成爲許多中學老師的指定課外教材。

「90年代後,臺灣人對自己的歷史開始充滿好奇。」類似《臺灣歷史圖說》的入門型讀物也大幅增加,周婉窈老師另外也推出《少年臺灣史》,加上學校也將臺灣史納入正規學程內,大量的臺灣史讀物順勢推出,開始嘗試深入不同主題與面向。塗豐恩指出,以聯經出版社推出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爲例,由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從更日常的角度和文物圖像來呈現臺灣史上真實生活過的印記。

一般讀者容易親近的臺灣史主題,從飲食、戀愛等日常生活主題,到個別族羣如性別、原住民等,都是讀者有興趣,出版社樂於推陳出新的角度。塗豐恩指出,例如「羣島」書系《1898.福爾摩沙踏查》是百年前的德語臺灣遊記,也是日治初期臺灣第一手觀察史料;《1875.福爾摩沙之旅》透過俄籍青年海軍羅.伊比斯的來臺探查,爲臺灣原住民留下牡丹社事件後的調查紀錄,由外來者的角度觀察臺灣。

近年臺灣史相關出版品與影視劇更是相輔相成,如電視劇《斯卡羅》、《茶金》與歷史小說《傀儡花》和《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的相互參照。塗豐恩觀察,在近10年生活化的臺灣史視角後,隨着許多史料、日記的出土解密,1945年後的歷史隨着時代距離拉開,討論愈來愈多,接下來回歸嚴肅議題,如政治、經濟變化的議題統整;荷蘭在臺建城足跡400年之際,從海洋角度看臺灣和世界的關係,冷戰後臺灣與鄰國的相應歷史,都可望成爲下一波臺灣史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