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出發 與世界共振|直擊2024外灘大會

《科創板日報》9月7日訊(記者 張洋洋)偌大的會場,一束燈光打在舞臺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顯生澀的一首《大魚》音落,全場報以掌聲。

這位演奏者沒有右臂,幫助他完成演奏的,是一隻仿生手。除了彈琴,這位24歲的年輕人還可以戴着仿生手玩手機、做咖啡、擼鐵、攀巖。

這是2024Inclusion·外灘大會主論壇上的一幕,技術發展服務人類福祉在此刻有了具象化。

▍十問科技人文,激發思辨凝聚共識

AI情感陪伴能治癒孤獨嗎?

“人機共生”時代還有多遠?

生成式AI會讓人類的思考力退化嗎?

未來AI可能超越工具屬性,獲得意識,甚至建立AI文明嗎?

本屆外灘大會發布了科技人文十大熱點問題。這十個發問,貫穿於大會三天數十場論壇的思想交鋒中。

外灘大會的科技人文十問涵蓋技術倫理、綠色發展、生命科學、科技普惠等多個維度的問題,熱烈討論這些問題的學者、實踐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但彼此的共識愈發清晰、可行、且必須,那就是:科技爲人,是科技發展的終極目標。科技不僅要關注科技性,更要關注人性。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會上提出一個新名詞:IA。這是智能增強(Intelligent Augmentation)的英文縮寫,它代表一種以人爲本的 AI 發展路徑,即通過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沈向洋提到,計算機歷史上的贏家,無論選的是什麼技術路徑,都是那些幫助到人類更好使用機器的人。

在最受熱議的問題,“AI是否會削弱人類創造力、主體性與勞動價值”上,學者們也基本傾向於認爲,在AI這條鮎魚的攪動下,人類會經歷新一輪進化,而不是相反。

如《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失控》《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凱文·凱利就發言稱,ChatGPT不是爲最聰明的人準備的,從中獲益最多的人實際上是表現一般或偏差的員工。因爲當答案變得唾手可得時,聰明人會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確思維方式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學者們在外灘大會上熱烈討論的科技人文十問,也引發了會場外的網友熱議。

在一段對上海市民的採訪中,一位年輕人表示不抗拒與AI共事,就是怕它不合羣,畢竟不能“一起抽菸吃飯上廁所”,一位退休阿姨也表示,不介意女兒以後和AI談戀愛,因爲“只要她肯談,管它是AI還是人”。

儘管是調侃,但無論亦莊亦諧,場內或是場外,外灘大會已然成爲一個人們在科技人文終極問題上凝聚共識的平臺。

▍“科技越向前,越爲每個人”走入現實

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技術的受益人曾主要是技術擁有者和富人,由此加速了社會分化。

新的技術變革當前,今年的外灘大會,具象展示了“科技越向前,越爲每個人”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身處產業界的大小科技公司、年輕創業者們,正通過AI+多領域科學,探索新的突破口,降低科技應用的門檻,以縮短這波科技浪潮紅利觸達每一個人的時間間隔。

在強腦科技展臺,除了仿生手,強腦還研發出了仿生腿,可以讓下肢癱瘓或截肢的人和正常人一樣站立和走路。他們用產品回答了,“人機共生”的未來,已經在來的路上。

除了四肢,機器還有可能成爲人的視覺和外腦。在復旦大學展臺,我們看到了“科技+醫學”的想象力:他們在嘗試用納米線人工視網膜爲視障人士修復部分視覺,用沉浸式類腦數字孿生系統模擬人腦,爲治療腦疾病和發展腦機接口技術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展區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來逛展的參觀者都有一種被各種AI助手“團寵”的感覺。

今年的外灘大會,一共發佈了20多款AI助手。這是人機交互模式正在被全面顛覆的時代縮影。幾乎可以想見,眼下我們有多依賴APP,未來我們就會多依賴AI助手。

老人是最好的觀察對象,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與科技人性化的程度成正比。

在“未來助手”展區,老年人對着手機說一句話,支小寶就幫她查到了最近的農貿市場,並問她要不要幫忙叫車。

在“情商大模型”賽道上,無界方舟的桌面機器人阿奇爲老年人、殘障人士、困境女性、提供的等羣體提供了善意、陪伴和情緒價值。阿奇不但能陪獨居老人聊天,還能識別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況,安撫鼓勵老人,同時聯繫子女和120求助。

面對一個充滿機會和不確定性的未來,凱文·凱利在大會上清晰的做出論斷:“科技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與世界共振,科技爲人是無國界的善意

生於1998年的張欣怡以很“95後”的方式躬身入局,並且在本屆外灘大會中火遍全網。

9月4日,這位中科院女工程師代表所在團隊,將剛參加AI創新賽·全球deepfake(深度僞造技術)攻防挑戰賽的AI模型向全球開源,硬剛最近在韓國引發女性恐慌的“深度僞造”犯罪。這個舉動刷屏網絡。

這一技術創新賽正是2024外灘大會首設的兩大賽事之一。據主辦方介紹,設置這一賽事的初衷,也是基於對AI濫用的警惕與反思:AIGC浪潮大幅提升了創作者的產能,但同時也被惡意用於新聞造假和網絡詐騙,亟需阻止AI濫用對社會信任的破壞。

這一首次舉辦的賽事的號召力多少超出了舉辦方的預料:報名的2200多名選手,覆蓋了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26個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科技爲人無國界,也成爲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者的默契與共識。

9月6日,在外灘大會一個關於科技普惠的分論壇上,幾位國際嘉賓的分享觸動人心——

美國非盈利組織JB Dondolo創始人盧姆比·姆蘭博分享了她如何利用一款自研的基於AI的精準就業評估與匹配工具,在津巴布韋爲當地居民提供清潔水源和就業機會;

馬來西亞環美佳(WAMECO)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均傑介紹了他們基於AI打造的廢棄物交易在線平臺,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推動固體廢物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管理;

印尼Ralali.com創始人約瑟夫·阿迪蒂亞分享了他們自研的食品加工解決方案,在自然災害和偏遠地區推出了能長期保存的健康應急食餐,以解決飢餓問題。

在這一波AI時代浪潮跟前,既有仰望星空,也有心懷敬畏;不僅面向未來,也在反思自己,是一場科技頂會應有的態度和格局。這些思考,是AI不能替代我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