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青北白”看唐朝瓷文化審美意識,他們以技爲本,觀念爲新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瓷器是中國工藝品的傑出代表,更是逐漸成爲了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瓷器與絲綢一樣,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管是在近代的艱難外交時期還是在現代的大國外交時代,瓷器都多次充當國禮,被我國贈送給世界其他國家。

由此可見,瓷器在中國文化界有着怎樣重要的地位。而在瓷器發展興盛的唐朝,南青北白的發展特徵也體現了唐朝瓷文化的審美意識。

以技術爲本,用觀念創新,唐朝的工藝品製作者們在瓷器的製作過程當中,一點點展現着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格。唐朝的瓷文化審美有着怎樣的特點?它的背後又反映了唐朝怎樣的社會生活變遷?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中國的這張文化名片。

技術發展,觀念創新

唐朝的瓷器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興盛的發展,這與整個唐朝的歷史文化大背景是分不開關係的。

唐朝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前都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不管是經濟生活還是政治生活,不管是文化氛圍還是人民羣衆的思想觀念,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繁榮的創新。整體社會背景的平和,爲藝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羣衆不會再爲了基本的生活而憂愁,上層階級的統治者也不用整日爲了民生問題而勞累,大家都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精神境界的物質文化產品。而瓷器,正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獲得了極大的生存空間。

中國瓷器的發展其實由來已久,我國最早記錄瓷器製造的句子是“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

古代的勞動人民富有極大的生產生活智慧,他們在自然界中發現了花崗石,石英石等不同的外觀精美的原始材料。而經過大火的冶煉,這些原始材料又能夠在能工巧匠的手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從原始材料當中脫胎而出的瓷器,每一件都體現着製作者高超的工藝,也體現着勞動人民豐富多彩的審美藝術風格。

而到了唐朝,上層貴族階級格外重視瓷器這一文化產品。不管是皇帝還是其他王公貴族,大家都會有意識的在自己的家中擺放瓷器擺件。

據說,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就是一個特別熱愛瓷器的人。她辦公時的書房幾乎被瓷器佔據着,放置毛筆的筆架是瓷器,洗筆的容器是瓷器,喝茶的茶杯是瓷器,有時候就連書桌上的鎮紙也是瓷器。

有人說,武則天對瓷器幾乎達到了一個癡迷的地步。而受到皇帝的影響,不少王公貴族也對這種生活風格紛紛效仿。那段時間,市面上的種種名貴瓷器可謂是供不應求。

民間百姓雖然沒有上層統治階級那麼雄厚的財力,但是他們有時候也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附庸風雅。就算沒有辦法花大價錢買回一件尊貴的瓷器擺件,大家也可以爲了調劑生活而狠狠心,買一些小型的瓷器回家。

整個社會的觀念創新和審美藝術的提高,讓瓷器的製造行業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而受到需求的刺激,社會生產自然也會發生改變。瓷器的生產者們感受到了大衆對於瓷器的需求,因此也會在製造過程當中不斷創新技術,在兼顧質量的同時提升數量。

於是,每一座瓷窯幾乎都會花大價錢去聘請經驗豐富的瓷器製作工人,而且還會盡最大可能去保障大家的工作環境。

在其他流程中,官府也會設置相應的官員專門處理瓷器交易問題,政府對於市面流通的管控程度也進一步加強。

朝廷還設置了專門監管制瓷業的中央管理部門,也就是少府監。這個部門主要用來具體對官府以及民間的制瓷業進行約束,並且保障他們在工作之上的改造升級。

整個社會都在瓷器製造和消費方面形成了一股欣欣向榮的風尚,衆多的文人墨客也會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描繪這一盛世景象。

唐朝時期有這麼一句詩句誕生:“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親眼見到詩人目睹的瓷器的精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詩人創造的文字來感受他所看到的瓷器的魅力。

而且隨着社會經濟生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瓷器欣賞者和品鑑家誕生了出來。他們以品評瓷器作爲自己的生存技能,也會以相對專業的視角去品鑑自己所見到的每一件精美瓷器。

這羣評論家們寫下的文章,有時候甚至還會成爲上層統治階級選擇瓷器的依據。這個特殊職業的誕生,其實也意味着唐朝的瓷器產業鏈條不斷增長。

總的來說,唐朝的瓷文化一直堅持着以技術爲本,並且在社會觀念和審美風趣上不斷提升和創新。在總體大背景的繁榮基礎之上,瓷器的生產和消費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

雖然當時還處於農業經濟生產時代,但是分屬於手工業下的制瓷業,儼然已經成爲國家經濟的重要代表。

而且,這項產業還同時兼具財富與美觀,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南青北白,形成合力

在研究唐朝瓷器文化的發展歷程時,我們常常會在各種史書資料和官方分析當中看到四個字,那就是南青北白。

所謂南青北白,其實指的是唐朝的南方盛產青瓷,而北方盛產白瓷。這兩種瓷器色澤不同,但都是中國精美瓷器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成爲了當時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標籤。

南方製造青瓷最爲出名的天下名窯,應該就是越窯了。

這裡產出的瓷器大多都是以青色和綠色作爲主色調,而且瓷器的整體色澤十分純粹,看起來有一種晶瑩剔透之感。

在發展前期和發展後期,這裡產出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製作工藝。

最開始技藝尚不成熟時,越窯生產的瓷器大多都是以純色爲主。一件精美的瓷器,從上到下都是一片晶瑩的純色,其中沒有一點雜質,看起來十分純粹。

後來隨着工藝的發展,瓷器生產專家們往往會在自己的作品上添加種種複雜的花紋,或者是增加鏤刻等更爲高級的工藝。

從他們的手中誕生出來的青瓷,往往就像具有生命力一樣。

有人說,純粹的青瓷就像是一塊碧玉或者翡翠那樣難得,並且也具有同樣珍貴的價值。在青瓷發展的早年間,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夠用上青瓷。

一般來說,貴族階級都會特意去著名的生產地點定製青瓷,而且他們想要的種類大多都是茶具。

用青瓷來裝茶,茶湯的顏色和瓷器的顏色看起來交相輝映,實在是有一種錦上添花的效果。

貴族階級一向是懂得享受生活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在這種日常休閒活動當中過分去關注品質和審美。而他們的行爲,從側面上也反映出了當時的人們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審美水平。

像越窯這種天下名窯,其產出的瓷器一般都是固定爲貴族階層服務的。他們的某些商品可謂是有價無市,而且都具有固定的流向,一般難以在市面上普遍流通。

說完了南青,再來說說北白。北邊的白瓷,指的就是刑窯生產出來的純白的瓷器。

相比於發展較爲興盛的青瓷來說,白瓷則顯得更爲難得。陸羽在評價白瓷時,就曾經這樣說道:“邢瓷類銀,越瓷類玉。”在他的眼中,純白的瓷器看起來就像是銀裝素裹一般。

白瓷之所以難得,是因爲原材料更難尋找。在唐朝發展的早年間,民間商人幾乎很難從自然界當中尋找到能夠製造出白瓷的原材料。能夠擁有製造白瓷能力的窯,在較大的地域範圍之內都極有名氣。

正所謂物以稀爲貴,白瓷在市面上流通之後,價值往往會高於青瓷。而貴族階級對於青瓷的需求,也隨着時代的發展轉移到了白瓷的身上。

晚堂的著名詩人皮日休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筆下,被勞動人民製造出來的青瓷和白瓷都像是藝術品一般。他們在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生活實用性的同時,還具有相當強大的藝術鑑賞價值。

實際上,不只是皮日休,唐朝的大多數文人墨客都曾經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描繪過當時的瓷器文化。

畢竟這種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大氣特徵的工藝品,在市面上實在是不多見。

而且唐朝在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常常會對着他們送出瓷器。那些沒有見過大世面的國家見到中國人司空見慣的瓷器,往往會被美到失聲。

唐朝的瓷器文化,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唐朝人民的藝術審美追求。

文人墨客,共同培育

要知道,一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往往能夠對文化傳播起到極其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唐朝這樣一個文化發展極其興盛的時代,社會上最不缺的就是頗具文學情懷的文人。

他們會極盡筆墨,描繪他們所看到的青瓷和白瓷。而且他們的文字作品,也反映了瓷器文化在唐朝的發展變遷。

人們的審美從追求純色瓷器開始,不斷強調瓷器色澤的純粹,而且過工藝進步來過濾瓷器當中的雜質。這一時期,大多數民衆的審美標準還處於初級階段。

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大家開始在瓷器上繪畫花鳥蟲魚,用不同的文化元素來增加瓷器這種文化符號的象徵意義。後來的唐三彩,更是成爲了唐朝的時代發展見證。

這些發展變遷,足以證明唐朝的老百姓在精神境界方面的追求。大家在面對極具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時,並不會簡簡單單地過濾提取,而是會在精益求精的態度之下,一點點通過審美的標準來提升工藝。

瓷器文化的發展繁榮,也有賴於文人墨客的宣傳,他們不僅讓瓷器在國內普遍流通,還把瓷器文化推廣到了國外。經過文化交流,西域的各個國家也感受到了中國瓷器文化的魅力。

不同文化種類的相互融合,其實也反映了唐朝人民的一種別樣的審美意趣。

結語:

在唐朝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時代,瓷器也有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和白瓷就已經名揚天下。

而來到唐朝,南青北白的模式更是被大多數人所熟知。唐朝瓷器文化的發展變遷,其實也反映了大國工匠們以技術爲本並不斷創新的理念。

參考資料:

1.《新唐書》

2.《詠秘色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