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吃飯”到“旱能澆、澇能排”

“多虧了村委牽頭疏通新建的這些溝渠,今年的強降雨來得多,雨水去得也快。以前我們這裡一遇到旱澇就發愁,莊稼收成全靠天。現在好了,旱能澆、澇能排。今年的玉米長得特別好,豐收在望啊!”在今年濰坊市小麥高產實測評審取得第三名好成績的鄭公街道小圈村種植大戶李加平說。

2022年,由於對強降雨準備不足,小圈村部分農田出現積水和漬澇,影響了農作物產量。去年以來,小圈村兩委班子痛定思痛,反覆前往積水地塊,分析研判積水內澇原因,最終確定了“打通主脈、疏通血管,暢通溝渠、水網並聯”的水網聯通思路,累計投資25萬元,先後疏通核心溝渠3000餘米,新修農田排水溝渠1500餘米、下排水網管道80餘米,農田積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構建大田水網,蓄積地下水源,是農業高產高效的根本出路。受制於農田水利基礎的薄弱,峽山區的農業曾經是典型的“靠天吃飯”,農業生產深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隨着近年來農田水利建設的不斷推進,這一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峽山區,已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旱能澆、澇能排”的華麗轉身,改變了農業生產的面貌,農田水利建設也爲糧食豐收築起了堅實的屏障。

今年汛期,峽山區村莊及農田基本未發生積水漬澇情況,經受住了多場強降雨的考驗,這主要得益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未雨綢繆。

2023年,針對全區承擔排澇功能的中小河流及灌排主幹渠部分渠段存在排水功能退化、渠道淤堵現象,區黨工委、管委會多方籌措資金,對易澇區開展系統整治,將全區農田水系綜合整治納入全區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積極爭取政府專項債,組織實施峽山區現代水網水系連通綜合整治工程,治理排水溝渠50餘公里,對漁池河、甘棠河等承擔排澇功能的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實現了全域河流水系與農田水網的互聯互通,並在重點內澇區配備大功率排水設備,通過工程措施解決了農田內澇問題。

各街道也自行組織開展農田水網現狀摸排,深入田間地頭向瞭解當地農田水利工作的老同志、村支書、社區幹部和土專家請教,結合歷史乾旱年份和內澇年份,逐條排水溝渠進行實地勘察,對存在的堵點難點進行記錄,同時在已發生乾旱的地塊開展水源調查評價,爲後期農田灌溉保障工程規劃提供技術數據。在充分諮詢當地“土專家”的基礎上,聘請有資質、有力量的勘測設計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將調查成果進行深化,形成矢量數據和設計成果。

基層黨組織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太保莊街道葛家莊村耕地3248畝,其中95%爲糧食作物。該村地處紅板岩區,土層只有6米左右,耕地條件較差,基本處於靠天吃飯的情況。2022年強降雨造成大田作物普遍受澇減產。葛家莊村黨支部決定大搞水網工程,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構建水網通暢、旱澇保收的良好格局。黨支部壓實責任,主動謀劃,村“兩委”全員參與,羣衆積極響應,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旱“主動戰”。經村兩委反覆討論、研究,確定了二縱三橫水網疏通方案,全面提升農田防汛抗旱能力。配套建設地下水儲備和大口井,組織村民在相關河道開挖蓄水池塘,引導羣衆修建淺水池塘80餘眼,有效保障了農作物用水的基礎需求。組織人員、機械,先後清理老溝渠6400米,新挖排水溝800米,解決了大田排水問題。今年麥收期間,在二縱三橫水網和池塘蓄水的多重保障下,夏玉米澆灌早播面積達90%以上,在7月連續降雨的情況下,排水及時暢通,全村農田基本未受雨情影響,爲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峽山區大力推行旱澇調平衡、零散調規模、作物調結構等舉措,土地流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爲農田水利建設的新契機。目前已實現規模化經營面積11萬餘畝,在這些由種糧大戶經營的大田裡,新打機井、鋪設滴灌、疏通溝渠……各項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峽山區還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辦法,解決農田灌溉設施、排澇設施的維修養護問題,明確管護責任和產權歸屬,形成“行業部門主建、屬地街道主管”的建管模式明確“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誰管理”的管護責任,打通工程建設、資產移交、管護人員和經費落實、收益分配等各環節的難點堵點,建立“責任明確、投入穩定、長久受益”的農田水利建管機制。

區水利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峽山區將繼續夯實農田水利根基,從全區農田水利建設實際情況出發,儘快建立全區農田水網一張圖,堅持問題導向和因地制宜,逐街道、逐社區、逐地塊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提升全區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水平;兼顧農田排澇與抗旱,嚴格按照“旱能澆、澇能排”的標準進行設計規劃,排澇抗旱兩手抓,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在峽山,一片片“田成方、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沃野平疇正成爲豐收的糧倉。今年峽山區小麥種植面積、產量、畝均效益均實現大幅增長。(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