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人到AI:可見亦可用
機器人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不僅喚醒了最普通民衆的科技認識,還意味着人形機器人早已不是科幻符號。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迎賓接待、開幕式炫舞、書法創作、醫療、物流,數十款人形機器人和企業,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接地氣的功能,成爲中關村裡“最靚的仔”。
從實驗室到舞臺會場,再到家庭客廳,人形機器人不僅看得見,更用得上,那些曾存在於科幻想象中的場景,如今正化作商場導購臺前的智能指引、養老院走廊裡的陪伴身影、工廠車間中不知疲倦的“鋼鐵同事”。
這場變革背後,大模型、GPU乃至量子等算法、算力的日日突破,同樣在消解AI的神秘感——用語音助手生成會議紀要、用AI繪畫設計海報、用智能體制作完備營銷方案……
中關村論壇年會,是一年一度科技力量的集體閱兵,也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AI產業從技術突破到場景落地的完整光譜。
踩着光影節奏完成高難度隊列行走的機器人,核心算法已悄然滲透進物流分揀系統;能夠捕捉人類微表情的接待型機器人,其情感識別模塊正在心理諮詢室輔助診斷早期心理障礙;搭載柔性抓取系統的機械臂,則以毫米級精度重構着藥品倉儲的管理邏輯。
從標準化動作執行到非結構化場景應對,從程序化反饋到情感化共鳴,機器人開始理解“把水溫調至45℃”與“給老人倒杯溫水”的細微差別時,這些看似來自未來的夥伴,就離機器的冰冷遠一點,離人類的溫情近一些。
獨角獸企業的涌現,產業生態的成熟,政策導向的明晰,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交融激發,爲AI可見亦可用進一步架設高速通道。
回望技術演進的長河,AI成長史是走下神壇的親民敘事。
僅僅不到十年前,大衆被圍棋智能機器人AlphaGo震撼,爲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原理驚奇。但我們當時不得不承認,深度學習和AlphaGo與普通人的距離是遙遠的——在很長一段時間,AI都是企業間參數的競賽。
大模型和人形機器人的爆發,人工智能的不真實感開始消弭。書法機器人揮毫寫下“道法自然”,茶藝機器人以行雲流水之勢沖泡香茗,用戶與陪伴機器人探討天氣對心情的影響,這些時候,別惦記“機器取代人類”的憂思,多感受人與機器共生的欣欣然。
未來尚未可知,但未來確有明鏡。當可見性突破實驗室的幕牆,當可用性穿透效率的壁壘,這場靜水流深的科技革命終將揭示:AI最偉大的創新將逐漸不是參數炫技,而是化作晨光裡一杯咖啡的智能沖泡、暴雨中無人快遞車的自主避障、深夜獨居者牀頭的健康監測。
人工智能,不是技術圖騰,而是生活裡的點點滴滴。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