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美國總統

當地時間7月13日下午,特朗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競選集會發表演講時遭遇槍擊,其中一顆子彈貼着他的右耳穿過。

事發突然,特朗普在特勤人員的保護下,立即撤離了演講臺。

這位時常活躍於互聯網的美國前總統兼總統競選人,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聲明:“我立即意識到出事了,因爲我聽到了嗖嗖的槍聲,並立即感覺到子彈穿過了皮膚……流了很多血。”

目前,該槍手已被擊斃,槍擊造成集會觀衆中1人死亡、2人受傷,事件正在調查中。美國相關執法官員表示,此次槍擊事件被定性爲“暗殺未遂”。

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上,美國政要遇刺的事件屢見不鮮,而最爲人熟知的,便是1963年的肯尼迪總統被刺殺案。

▲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美國達拉斯市。

上午11點37分,載有美國總統肯尼迪一家及政府官員的“空軍一號”穩穩當當地停在達拉斯的拉夫菲爾德(Love Field)機場。

隨着艙門打開,人羣中傳來了此起彼伏的歡呼聲。

這一天,是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的拉票演講日。

按照規定,美國總統選舉應爲4年一次。1960年當選總統的肯尼迪,任期已進入第四個年頭,此次在達拉斯拉票被認爲是他在總統任期內最重要的一次爭取連任的機會。

根據事先安排,此次總統來到達拉斯後,會乘坐敞篷汽車沿着市中心最熱鬧的商業地段繞行,以塑造總統在民衆心中的親民形象。

11點55分,從“空軍一號”上下來的肯尼迪一行,登上早已準備妥當的“陸軍一號”。隨行的還有肯尼迪總統夫人傑奎琳(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和時任得克薩斯州州長康納利(John Bowden Connally)夫婦。

總統車隊將在開出機場後,沿着達拉斯市中心的主幹道,駛向市立商品館。肯尼迪總統要在那裡展開演講。

中午12點30分,車隊來到了離會場很近的一個三叉路口。爲了讓民衆能更清晰地看到總統,車隊一直保持着較慢的速度。肯尼迪不時揮手朝右邊的歡迎人潮示意,而傑奎琳也配合肯尼迪朝車隊左側的人潮微笑揮手。

爲了總統的安全,美國特勤局聯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等部門早已對總統必經之路做了布控,可謂萬無一失。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當車隊駛過街道一側的某棟紅色建築物後,危險發生了。

突然間,坐在“陸軍一號”左後座的傑奎琳聽到了兩聲槍響,噢!不,是三槍!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第三聲槍響驟起。隨即坐在敞篷車第二排的康納利州長髮出一聲慘叫。

正在大家四目茫然的時候,傑奎琳已經反應過來,用手去攙扶自己的丈夫,卻發現肯尼迪總統早已失去支撐,倒向自己,腦袋似乎還少了半邊。

▲電影《刺殺肯尼迪》劇照。

原本熱鬧非凡的達拉斯市中心瞬間陷入愁雲慘霧之中。爲抓緊時間搶救總統等受傷者,“陸軍一號”緊急駛離計劃路線,直奔離街道最近的帕克蘭紀念醫院。聽說總統遇刺,檢察官與醫院外科專家誰也不敢怠慢,在總統被擡入搶救室後,救治工作隨即展開。

不幸的是,幾分鐘後,一名政府發言人還是站在隨行的記者團面前宣佈:“約翰·F·肯尼迪已於下午1時去世......”

這則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美國本土及世界各地掀起軒然大波。人們難以置信在安保措施如此嚴密的情況下,一個大國的首腦居然死於非命。

於是,有關肯尼迪被“詛咒”的玄幻話題,從那個時代起被熱傳,一直延續至今。

▲美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

肯尼迪去世後,針對總統遇刺案的事後調查迅即展開。

在臨街一棟紅色建築物第六層靠窗的位置,FBI探員找到了一支6.5mm的意大利產卡爾卡諾M91/38手動步槍。

調查人員模擬彈道分析發現,當時射向總統的三發子彈應該都來自這把步槍。三發子彈中,有兩發擊中總統的脖子、胸部以及頭部,另一發則射偏而擊中坐在總統前方的康納利州長。

警方找來了該棟大樓的管理員,據他稱,在總統遇刺案發生前後,曾看到該圖書倉庫的一名員工奧斯瓦爾德(Oswald)手持一個看起來很長的包裹進入大樓。當時管理員曾詢問過對方,但奧斯瓦爾德表示這是6樓的窗簾。因爲那兩日圖書倉庫需要安裝窗簾,管理員沒有多想。沒想到十幾分鍾後,意外就發生了。

按照該管理員的描述線索,警方在達拉斯市一家電影院中找到懷疑是刺殺總統的頭號嫌疑人李·哈維·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當時他正平靜地在劇院中觀看電影《戰爭就是地獄》(War Is Hell)。

然而,調查人員在奧斯瓦爾德身上花費了11個小時的時間,卻始終無法獲得有效的指控。

奧斯瓦爾德自始至終都矢口否認刺殺了總統。關於那支步槍,他始終堅稱,這是別人冒用他的姓名購買的。

另一邊,根據槍身信息追蹤,調查人員很快發現該槍來自美國芝加哥市的一家運動器材用品店。店方提供的買家信息經過筆跡鑑定專家分析後,發現正是奧斯瓦爾德用化名購買了這支槍。

不僅如此,從這支槍上提取出來的指紋以及案發現場收集到的個人指紋,均與奧斯瓦爾德本人吻合。

種種跡象都表明,奧斯瓦爾德就是肯尼迪刺殺案的真兇。

但從聽到槍響,到總統應聲倒下,連開數槍,只在幾秒間,作案工具爲一把老舊的手動步槍。排除掉可能發生的卡彈、啞彈等因素,就算是一個技法極度嫺熟的美國特種兵,也無法在需要考慮風速、車速、空氣溼度等環境因素中僅用幾秒鐘重複完成換彈、瞄準、開槍等動作。

爲了給民衆一個交待,美國當局即便知道奧斯瓦爾德刺殺總統的結論尚有許多漏洞,但奧斯瓦爾德還是很快被確定爲總統刺殺案的“嫌疑犯”,從達拉斯警察總部被轉移到監獄中。爲了讓美國民衆都能看清兇手的真面目,當局還破例讓當地的媒體對轉運囚犯的過程進行電視直播。

結果,在一羣記者和警察的包圍下,肯尼迪刺殺案中唯一的兇手——奧斯瓦爾德,又被從人羣中衝出來的夜總會老闆傑克·魯比(Jack Ruby)開槍結果了。

臨死前,奧斯瓦爾德聲稱:“我只是一隻替罪羊。”

對於這個突然衝出人羣,一槍斃了奧斯瓦爾德的“不速之客”,美國當局感到頗爲頭疼。

奧斯瓦爾德一死,總統刺殺案的線索徹底斷了,警方只能將調查視線轉移到這個夜總會老闆的身上。在調查中,警方發現,傑克·魯比除了是夜總會的老闆外,還有黑手黨、販毒等多重背景。但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傑克·魯比實際上只是一個小角色,很有可能,在其身後還有一隻看不見的“大黑手”在操控着一切。

傑克·魯比在現場被逮捕後,隨即被負責徹查肯尼迪刺殺案的沃倫調查委員會緊急提審。

在審問過程中,傑克·魯比始終堅稱,自己是爲了幫肯尼迪總統報仇而槍殺了這個殺害總統的兇手。至於其他更多的細節,不去華盛頓公開演講,他一個字也不會說。

無奈,警方只能將傑克·魯比以謀殺的罪名,投入監獄中服刑。

服刑不到四年,傑克·魯比即因肺癌死於監獄中。死前,他一直聲稱被人惡意注射了肺癌病毒。

至此,隨着傑克·魯比的死亡,肯尼迪被刺案的更多細節成爲了一個難解的謎。十個月後,沃倫調查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了《總統特別委員會關於肯尼迪總統被暗殺的調查報告》,即所謂的《沃倫報告》。

在報告中,沃倫委員會表示,肯尼迪遇刺純屬一場“意外”,兇手只有奧斯瓦爾德。其中既不包含外國勢力插手,也不涉及美國內部機構黨派鬥爭,一切純屬兇手本人對權威根深蒂固的憎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援引FBI的口吻,便是“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美國悲劇,是一億九千萬個美國人中的兩個瘋子的個人行爲”。

▲約翰·肯尼迪。

對於這個調查結論,美國上下基本無法接受。故在1967年,美國國會重啓肯尼迪被刺案的調查。

然而,離奇的事情卻出現了:繼奧斯瓦爾德和傑克·魯比之後,那些與肯尼迪案有着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目擊證人等紛紛死亡。

據吉姆·馬爾斯所著的《刺殺肯尼迪》一書披露,首先是湯姆·霍華德,他是傑克·魯比的律師,在重啓調查後不久,即死於心臟病突發。接着,奧斯瓦爾德生前的女房東琳娜·羅伯茨也在事件重啓調查後,被人發現疑似死於心臟病。

在這一長串“死亡”的名單中,還包括:羅傑·克雷格,最早發現案發現場的警官,因拒絕更改證詞而丟掉工作,最後在父親家中開槍自殺;多蘿西·基爾加倫,記者,曾單獨採訪過傑克·魯比,之後稱獲得了20世紀最大的內幕,幾天後,被人發現死於家中......

似乎這一切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着,讓人迷糊不清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有人故意爲之。

肯尼迪案從此成爲一樁無頭公案。

肯尼迪總統去世後的第二天,他的靈柩被擡上了“空軍一號”,運回華盛頓白宮,隨後又移置美國國會山。

這期間,美國第35任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已根據程序,宣誓就任美國第36任總統。

而美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似乎還未能從丈夫喪生的陰影中走出來,儘管那日隨車到達醫院後,她已經知曉了丈夫回天乏術的消息。當副總統約翰遜的夫人想要關心和幫助她時,她卻婉言謝絕了。

她要保持一箇中規中矩的姿態,以便完成其作爲“第一夫人”最後的使命。就這樣,從肯尼迪遇刺到出殯,她身上始終穿着那日沾滿了肯尼迪血跡的衣服。

1963年11月25日,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後第三天,屬於他的葬禮在美國國會山上隆重舉行。前來弔唁的民衆深切哀悼這位他們國家“永遠的偶像”。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媒體記者的鏡頭,也對準了肯尼迪的未亡人傑奎琳,以及他們那一對年紀尚小的兒女。

▲約翰·肯尼迪的葬禮。

這一天,恰好是肯尼迪的小兒子小約翰的生日。看着覆蓋在父親靈柩上的星條旗,不懂事的小約翰先是單手敬了個禮,然後大聲嚷嚷着說:“我要把這面旗幟帶回家給爸爸當禮物!”聽聞此言,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葬禮上的傑奎琳終於不再穿着那套見證肯尼迪被刺殺的裙子,而是改換成一套黑色喪服,頭戴黑紗,由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攙扶着。她茫然地看向丈夫靈柩的方向,與往日的鎮定表現,判若兩人。

根據程序,肯尼迪總統的靈柩將永遠下葬在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彷彿到此,有關於肯尼迪的一切,就應該蓋棺定論了。但正如肯尼迪生前曾說過:“我若遭遇不幸,我弟弟羅伯特會繼我而上。如果他出事,最小的愛德華則會爲我們去競選。一切爲了勝利。”

在哥哥遺願的驅使下,羅伯特·肯尼迪很快加入權力的遊戲中,並在1968年的總統大選中,以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進入了最後的角逐。慘劇此時重演了,幾乎與哥哥的死亡相類似,羅伯特·肯尼迪在與選民互動時,遭到一個來自巴勒斯坦的年輕人射殺,出師未捷身先死。

與哥哥一樣,在羅伯特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不忘留下一句話:“繼我之後,還有愛德華。”如此,關於這個家族的命運,人們皆相信詛咒的存在。甚至有人認爲,這與肯尼迪兄弟倆的父親老約瑟夫·肯尼迪將靈魂賣給了魔鬼有關。當然,這只是無稽之談。

但若問此事到底有沒有“原罪”,大概也是有的。

據以色列一些遺傳學家的分析,肯尼迪家族的悲劇是由一種名叫DRD47R的“尋求刺激的基因”造成的,這種基因易使其攜帶者衝動、冒險,容易縱情於性行爲。

很明顯,肯尼迪總統及其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就是家族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年,肯尼迪當選總統時,與之配套出現在媒體鏡頭前最多的並非“第一夫人”傑奎琳,而是“人間尤物”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的經典劇照。

1961年,肯尼迪總統在一次酒會上結識了風情萬種的夢露。有記者曾看到他們在夕陽中手挽手並肩而行,而夢露也經常戴着假髮扮作白宮秘書。甚至在總統的生日派對上,夢露還深情演唱了“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生日快樂,總統先生)爲肯尼迪慶生。種種表現,都讓媒體認爲總統與夢露“有一腿”,而夢露也毫不避諱地承認了某些與總統之間的私密關係。

在意識到夢露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政治前途時,肯尼迪總統派出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希望弟弟想辦法勸夢露放手。

誰知,羅伯特·肯尼迪上來後,就與夢露發展出另一段戀情,並且越陷越深。直到夢露打算拿兄弟倆在政治上的一些秘密公諸於衆時,兩人與夢露的關係徹底破裂。之後,夢露被發現離奇死於家中。

肯尼迪家族的縱情因子,並不僅限於約翰·肯尼迪和羅伯特·肯尼迪兄弟倆,他們的小弟愛德華·肯尼迪,冒險、縱情也同樣存在。

在愛德華後來出版的自傳中,他自己也承認,他這輩子最愛的就兩樣東西——美酒與美人。比起他的兩個哥哥與夢露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私人關係,愛德華·肯尼迪算是閱人無數的情場老手。他曾因喝醉酒開車衝下橋,將一個同車的女性淹死,還曾被指控強姦過女孩。

▲肯尼迪家族三兄弟。

不過,衝動的基因只能給人的行爲加上天生的解釋。如果有後天的培養,這些不適宜的行爲還是能夠糾正的。可惜,肯尼迪家族的家教中並未涉及這些。就像肯尼迪總統生前所言:“失敗沒有藉口,我失敗唯一的藉口就是沒有藉口!”

在肯尼迪家族的教育中,肯尼迪兄弟的父親老約瑟夫必須說一說。

衆所周知,美國政要家族多爲外來移民,肯尼迪家族也一樣。大約在19世紀40年代左右,因愛爾蘭爆發大面積馬鈴薯歉收,包括肯尼迪總統的曾祖父帕特里克在內的愛爾蘭移民爲了生存,被迫搭乘貨船前往美洲大陸尋找一線生機。

在這批愛爾蘭移民中,帕特里克與衆不同。在去美國的路上,他就打定要在美國紮根生存的主意。長期的飢寒交迫,讓他的腦子裡充滿了“我要吃飽飯”“我要出人頭地”的願望。久而久之,這種極具物慾的價值理念成了帕特里克人生的重要信條。

儘管在美國待的時間不長,但帕特里克紮下了根,生了一個孩子小帕特里克,算是給家族傳承帶來了希望。在小帕特里克身上,老帕特里克最初奮鬥的溫飽願望,成了家族由商轉政的標誌。通過小帕特里克的廣泛結緣,家族有了從政的基礎,並培養出了肯尼迪的父親老約瑟夫。

在代際傳承中,帕特里克最開始的“出人頭地”夢想並沒有丟失,反而經過兩代人的提升,成了肯尼迪家族中最主要的教育信條:“凡事要做就要做第一,做第二就輸了。”

這種家庭教育環境,加上家族中天生好勝心強的基因,使得肯尼迪家族在很短時間內達到了其他家族無法企及的高度。

繼小帕特里克打下的基礎,老約瑟夫早年便成爲了全美最年輕的銀行董事長,併爲自己乃至整個家族在政界中物色到了一個總統的絕佳候選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老約瑟夫幫助羅斯福成功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

▲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

但有時候精明的商人不一定是成功的政治家。

在任職英國大使期間,老約瑟夫公開支持英國首相張伯倫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所謂“綏靖政策”,即對侵略者發動的戰爭置若罔聞,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爲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這很顯然觸及到了羅斯福總統執政理念的底線,很快,在英國擔任大使的約瑟夫·肯尼迪被勒令回國卸任。

此後,在政壇中,約瑟夫·肯尼迪再無立足之地。

老約瑟夫的“失敗”,無疑讓這個竭力維護肯尼迪家族教育信條的大家長非常沮喪。但肯尼迪家族沒有失敗,肯尼迪家族的唯一藉口就是沒有藉口。

所以,失敗對於肯尼迪家族而言,只能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

老約瑟夫膝下的四子五女,就是保證肯尼迪家族長盛不衰的關鍵。此時,老約瑟夫給到孩子們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當選美國總統。只有坐到了全美的權力王座,他的“失敗”纔會變得有意義。

在這種極端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肯尼迪家族成員纔會一個個去向死神報到。

1944年,在太平洋戰爭中,作爲老約瑟夫的長子、肯尼迪家族第一個“內定”的總統候選人小約瑟夫·肯尼迪首開先河,在駕機飛往轟炸德國V2導彈艙途中,被德國部隊擊落,命喪黃泉。

事後調查報告顯示,小約瑟夫真正的死因是駕駛滿載彈藥的飛機,孤軍深入,迎頭撞擊上德軍前來攔截的戰鬥機。

在其後的時間裡,除了在政壇上離奇喪命的肯尼迪兩兄弟外,肯尼迪家族的死亡名單上還包括:

1984年,羅伯特·肯尼迪的第四個孩子大衛·肯尼迪因爲吸毒過量去世,年僅28歲。

1997年,羅伯特·肯尼迪的第六個孩子麥克爾·肯尼迪在滑雪時意外身亡,年僅39歲。

1999年,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兒子小約翰·肯尼迪飛機失事身亡,年僅38歲。

2011年,愛德華·肯尼迪的女兒卡拉·肯尼迪在健身時心臟突發身亡。

2019年,羅伯特·肯尼迪的外孫女西爾莎·肯尼迪·希爾因爲吸毒過量去世,年僅22歲。

2020年,羅伯特·肯尼迪的外孫女麥基恩和她8歲的兒子在淺灣中玩耍時溺亡。

當這些不幸降臨在這個百年政治家族的時候,與肯尼迪總統同輩的老幺——愛德華·肯尼迪卻活得好好的。

在歷經兄弟們離奇身亡以及自己私生活醜聞事件後,愛德華徹底失去了競選美國總統的機會。而他也終於願意放下家族中那不肯承認錯誤和失敗的條規,承認了自己的過失,爲自己的前半生懺悔。

此後的歲月裡,愛德華在馬薩諸塞州議員的位置上,待了將近半個世紀,見證了美國十屆總統的任期,成爲美國最偉大的議員之一。

正所謂“美人總有遲暮日,英雄總有末路時”,2009年,見證了肯尼迪家族政治命運興衰的愛德華逝世,享年77歲。

臨終前,愛德華·肯尼迪還是在牀上默唸出了家族格言:“希望長存,夢想永不死亡。”

參考文獻:

[美]愛德華·克萊因:《肯尼迪的詛咒》,南京出版社,2005

[美]比爾·奧賴利:《刺殺肯尼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

李木:《肯尼迪家族:輝煌與詛咒終結》,《人民文摘》,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