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預”見

原標題:春天裡的“預”見

春天裡的“預”見

春天,一切生機勃勃。我們在一組組振奮人心的經濟數據中,一個個潛力無限的應用場景中,“預”見未來產業新賽道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澎湃動能……

從2300萬飛行小時預見低空經濟

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安徽的最新統計顯示,2023年,安徽累計劃設54個低空試點空域,開闢43條低空航線,通用飛機飛行近9700小時,無人機飛行144萬小時。

飛行時長是衡量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3月29日發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實名登記無人機126.7萬架,同比增長32.2%;2023年民用無人機累計飛行2311萬小時,同比增長11.8%。

合肥駱崗中央公園,杭州迅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六旋翼無人機平穩地起飛,只需幾分鐘就把冒着熱氣的美食“空投”到訂餐遊客的手中;數公里外,承擔運送血液任務的無人機正時刻待命,準備參與醫療救援。在蕪湖,爲鳩茲灣生活美學館餐廳送來除夕年夜飯訂單食材的,是聯合飛機“聯飛快送”平臺Q20多旋翼無人機,“低空+服務”的場景創新還使無人機能夠投入高層建築消防救援。在黃山,大疆運載無人機已開始成爲新“挑山工”,代替人力從空中將物資送上山……

不經意間,天空越來越“繁忙”,低空經濟形態愈發頻繁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中國民用航空局發佈的預測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打造這一“新增長引擎”。

在安徽,“以通用航空爲主”的傳統低空經濟正在向“有人機和無人機融合發展”的新低空經濟過渡,低空經濟賽道上的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作爲全國三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之一,安徽先後出臺民航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通用航空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爲通航產業發展謀篇佈局。

上下游企業集聚是安徽低空經濟發展的特色之一。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廳長聶愛國介紹,2023年,安徽共招引航空航天製造業項目59個,總投資826億元。經過兩年多的試點,2023年,安徽低空經濟規模突破400億元,集聚通航控股集團、中電科鑽石飛機、億航智能、應流航空、零重力等企業300餘家,以合肥、蕪湖爲雙核,安慶、六安、宣城等多點支撐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2024年,各地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頂格推進”低空經濟的合肥,將目標瞄準“低空之城”,計劃在2024年基本建成駱崗低空融合飛行試驗片區;在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蕪湖,提出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等項目建設,拓展航空物流、航空維修、飛機租賃等現代臨空服務業;在“無人機之都”深圳,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正式施行,建立起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統籌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

低空經濟將帶來交通範式的巨大變革,低空經濟“騰飛”離不開更加完善的低空飛行服務。

自2022年4月通過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的符合性檢查驗收後,安徽通航飛行服務站可提供通用航空飛行計劃、飛行監視、航空氣象、航空情報、告警和協助救援等服務,截至2023年底,已協助104家通航用戶在飛行服務系統內完成賬戶註冊,並錄入航空器234架,飛行員89名。

下一步,更加智能高效的“一網統飛”系統也正在規劃建設中。據悉,安徽已經印發《安徽省低空智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合肥市正在建設全國首個面向政務服務的“一網統飛”系統,按市場化模式提供無人機公共治理服務,突破低空智聯服務設施和能力限制,滿足“立體”運營需求。

低空經濟從“起飛”到“騰飛”,正被預見。

進一步盤活低空空域資源、進一步完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適航審定能力……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表示,將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起,以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或者試驗基地爲基礎,推動打造若干低空經濟發展的示範區,助力低空經濟蓬勃發展。

杭州迅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計劃擴大無人機即時餐飲配送,位於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的無人機索降點下一步將從17個擴大到75個。

“低空經濟是飛出來的,隨着更多應用場景的開拓,未來低空經濟的物流飛行,將會給更多百姓提供生活便利和應急服務。”公司負責人章磊說,未來,低空將成爲城市空中交通的新基礎設施,“飛”出下一個經濟新增長極。

(本報記者劉菁

馬姝瑞)

從810萬標準機架預見算力產業

4月,位於安徽蕪湖“中華數島”智算中心的華爲雲華東數據中心一期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中,佔地面積約253畝,這一數據中心將爲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提供有力的算力支撐。

“首期項目將於今年建成運營,另外兩期項目計劃於2025年全部建成,這將是一個公有的開放算力平臺,通過構建算力集羣爲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提供更快更優的算力。”華爲雲中國區副總裁張鵬說。

3月29日,國家數據局在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會上發佈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EFLOPS指每秒進行1018次浮點運算),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算力作爲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既是科技角逐的主賽場,更是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及“一體化算力體系”。

隨着數字化時代對於算力的需求激增,算力體系建設進入“加速期”,算力產業蓬勃發展。截至2023年底,安徽已經建成並運營的數據中心超過100個,總機架超過10萬個,形成合肥、蕪湖、宿州等三大智算中心城市。

作爲“東數西算”工程十大數據中心集羣之一,目前蕪湖集羣起步區數據中心已有項目17個,設計裝機規模64萬架,投資額約2588億元。宿州市建成淮海智算、算力互聯、汴水之畔三大算力中心,吸引騰訊、阿里、華爲等衆多頭部企業紛紛落子佈局。

智能算力是支撐人工智能應用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底座。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數據,全國智能算力規模達70EFLOPS,2023年增速超過70%。

在位於合肥的科大訊飛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基於首個萬卡國產算力平臺“飛星一號”訓練大模型。據介紹,“飛星一號”的打造過程中進行了數百次硬件工具、算子庫和算子效率的優化,能夠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開發。

“今年1月30日,我們推出了基於‘飛星一號’訓練的星火認知大模型V3.5,實現數學、語音理解、語音交互能力超GPT-4

Turbo,我們還在基於這一算力平臺持續迭代優化大模型,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劉聰說。

作爲算力家族的另外兩位“重要成員”,推動超級算力和量子算力的發展及融合也成爲未來算力產業佈局的重要方向。

4月初,合肥量超融合計算中心項目正式啓動,將在被譽爲“最強大腦”的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巢湖明月”超級計算機上,部署量子計算機。未來,“巢湖明月”將成爲集超級計算、人工智能計算、量子計算於一體的異構算力統一服務平臺,爲數字經濟發展夯實算力“底座”。

據介紹,未來這一項目將助力探索量超融合計算在氣象預測、金融、生物醫藥、材料科學、智能汽車、高端科研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相關行業的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

着眼算力“新賽道”,全國各地政策紅利加速釋放。

今年北京計劃新增公共智能算力8000P,爲渴望算力的人工智能企業送去“及時雨”;貴州向72家省內外企業發放首批“算力券”,以用於其購買當地算力服務或數據交易產品時抵扣一定比例費用;安徽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市多路線及多模式建設公共智算中心、開展智能算力國產軟硬件協同攻堅和應用等多種舉措……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綜合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初步成型,東西部算力協同調度機制逐步完善,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等多元算力加速集聚。

有關機構預測,未來幾年,我國算力需求增速可能高達每年30%以上。

(本報記者汪海月)

從26次火箭發射預見商業航天

春日江南,花紅似火,草綠如苔。在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的安徽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水平放置着一枚50米長的運載火箭,這是該公司已總裝下線的智神星一號液體可重複使用火箭,其低軌運載能力達8噸,未來可實現重複使用30次。

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試驗中心內,研發人員正在進行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電氣系統的綜合匹配試驗。“我們通過技術創新,在保證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將火箭上的電氣設備減少了50%,火箭的質(重)量減少,電信號進一步簡化,使得可靠性更高。”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廉潔說,這也爲後續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發設計製造奠定了重要基礎。

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是全球商業航天技術競爭的焦點,未來配合“一箭多星”技術,將加快促進航天平價時代加速來臨。火箭技術的進步,也意味着中國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更進了一步。

據《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實施67次發射任務,其中有26次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製發射120顆商業衛星,佔全年研製發射衛星數量的54%,創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歷史新記錄。

衛星是火箭運輸的“貨物”之一。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強子看來,商業運載火箭市場呈現高景氣背後,是我國衛星發射需求的激增。伴隨着衛星互聯網進入快速建設階段,我國低軌衛星也迎來密集發射期,上游製造、中游發射、下游終端及運營應用服務等全產業鏈均將受益。

2023年7月,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平板式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靈犀03星成功發射。“目前,銀河航天已成功發射多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組成了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構建起星地融合的5G試驗網絡‘小蜘蛛網’,可實現連續30分鐘寬帶通信。”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說,伴隨着商業衛星批產能力大幅提升,消費級衛星互聯網產品將打開互聯網發展的新篇章。

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成功入軌;力箭一號遙二火箭成功實施“一箭26星”發射;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正式竣工……中國商業航天加速跑,在各項政策支持下,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再創新高,商業衛星組網喜訊頻傳,地面運營新場景新模式也層出不窮。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安創谷空天信息產業園內,中科星圖數字地球的工程師正在處理衛星數據,服務金融機構用戶的訂單需求。“找出工程施工項目連續三個月內的衛星影像,可以清晰反映施工進度,提升金融機構智能風控能力,杜絕欺詐、降低投資不良率。”

“星圖地球擁有智腦引擎,把天上的衛星資源數據引進來,並嵌入地面的人工智能算力,更精準識別衛星數據中隱藏的信息。”中科星圖副董事長、總裁邵宗有表示,衛星數據的地面運營正持續拓展豐富應用場景,星星之火正燎原千行百業。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商業航天”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打造這一“新增長引擎”。

商業航天發展潛力大、市場規模廣、增長速度快,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增長新引擎的典型代表,萬億賽道之上,各地正爭相下好“先手棋”。安徽以深空探測實驗室爲抓手建設深空探測科創高地,推動空天信息產業與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量子通信等本地優勢產業加速融合;北京則正在打造“火箭大街”建設共享實驗平臺,爲商業航天企業解決試驗排產週期長、成本價格高等難點堵點;海南文昌也加快推進火箭產業園、星箭超級工廠建設……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新增企業數量爲113272家,同比增長28.95%。預計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將突破2.3萬億元。

浩瀚星空,無盡征途,商業航天的藍海風帆正勁!

(本報記者張紫贇 吳慧珺)

從150億美元投資預見量子產業

4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科大國盾量子科技園內,科研人員正在加緊調試即將發佈的新一代千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操控系統,其集成度比上一代產品提升約10倍。

就在上個月,中國電信旗下中電信量子集團公佈將斥資19億元入股科大國盾。從這個選擇不難看出,量子產業的黃金賽道正在鋪就。

量子力學誕生已經超過120年,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催生了包括晶體管、激光、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的技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近來,以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爲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又在興起。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量子信息投資規模達到386億美元,其中中國投資總額達150億美元。

繼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兩處提及量子技術:“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

中國科學家提出新量子傳感範式,量子精密測量定位精度最高達到1.7納米;首次觀測到多體配對贗能隙,被譽爲量子模擬研究的里程碑式進展;在量子糾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開年三個月,量子研究捷報頻傳。距離“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不到半年,不久前科研團隊透露,“九章四號”將在今年醞釀推出。

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目前量子科技正處於樣機研發攻關和應用場景探索的關鍵期,原始創新將進一步推動成果應用及產業生態構建。在全力打造量子信息科創高地的安徽,目前已集聚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60餘家。

作爲量子信息三大研究領域,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相繼步入產業化“快車道”,提高應用領域生產力水平。

和傳統通信相比,量子通信保密性更強。走進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五代量子保密通信設備一字排開,從“大櫃子”變成“小盒子”,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還可以無縫融入現有傳統通信光纖,實現共纖傳輸,極大降低使用成本。

“得益於政務場景的開放,國盾開展的合肥城域量子網建設正推動量子保密通信設備技術迭代。”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周雷說,今年“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規模將繼續擴大。

量子計算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

此時此刻,來自全球多地的用戶正在遠程訪問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自2024年1月6日上線運行以來,它已吸引全球超過477萬人次訪問,完成超過16.8萬個運算任務。

“量子算力可用時代”正在來臨。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偉成告訴記者,我國科研機構和企業能夠利用自主研製的量子計算機,開展更爲複雜、高效的計算任務,在諸如藥物發現、新材料設計、密碼破譯等領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未來,我們將加速量子計算的原理驗證、技術轉化和應用開發,向着實現大規模可編程通用量子計算機的目標穩步邁進。”

基於對微觀量子體系的調控,可實現超高精度測量。

在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公司)的檢測實驗室內,其自主研發的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下,一種新型材料表面的磁學特徵宛如一幅抽象畫作。通過納米級的精密測量,能精準識別出僅相當於地磁場十幾分之一的磁信號。

“顯微之中,預見的是量子產業不可限量的未來。”國儀量子公司副總裁許克標說,量子測量技術已應用至石油勘探、生命科學乃至航天航空等諸多領域,去年公司成交訂單額超過5億元。

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解決方案與交付中心總經理助理朱雁平表示,未來,將加快量子科技產業生態建設,有效促進量子信息創新鏈、產業鏈與應用需求的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張紫贇 陳諾)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