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文壇珍珠 頒褒揚令紀念追思瘂弦
文化部長李遠(中)出席瘂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其女王景蘋(作家鹿蘋,右)、王景縈(左)代表受贈。(鄧博仁攝)
「臺灣現代詩的啓發者」瘂弦在辭世2個月後,由《文訊》雜誌、洪範書店、創世紀詩社共同舉辦「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瘂弦追思會暨文學展」,文化部前後任部長李遠、龍應臺,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及衆多知名出版人、作家葉步榮、王榮文、蔣勳、林懷民、朱天文、林義芝等均出席,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戲稱爲近年「文學密度最高」的場合。
文化界共同追憶瘂弦,林懷民(前排右起)、蔣勳、葉步榮及文化部長李遠(前排右6)、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向陽,右7)、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右8)、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右9)等出席。(鄧博仁攝)
文化部長李遠除了代表頒贈褒揚令,也回憶自己剛從美國回來失業的1980,瘂弦邀請了他在報社工作,雖然自己之後就轉向了電影,「但我始終要非常感謝他,至今知道一件事就是創作者纔是最重要的」自己任部長半年,每次想到給創作者補助就想「多給一點吧!」瘂弦的女兒王景蘋(鹿蘋)也分享父親人生的最後10幾年,兩人朝夕相處總讓她懷疑父親的許多過時的「發明」奇想,不知是活在哪個年代!「但他70年前寫的詩,如今讀來仍有未來感」。
蔡詩萍慶幸2023年臺北市文化局將臺北文化獎頒給瘂公,並表示:「瘂公的一本書讓多個世代奉爲範本,反覆咀嚼,是至今難以超越的」。作爲「創世紀」鐵三角之一的張默,也回憶起創刊初期與瘂弦、洛夫三人曾經「光着屁股在愛河游泳」的趣事。洪範書店創辦人葉步榮認爲他不但是詩人、編輯人,更是在序跋文與書信文上累積前所未有的成就,雖然在1966年後就沒有發表新書,但寫了許多爲人作嫁的序跋,可見他乃性情中人,「很難再找到第二位」葉步榮說。
作家陳義芝認爲瘂弦是改變自己人生方向,引領人生的引路人,並細數他的作品訥「質」遠遠超過當代,發表作品僅5年已創立起自己的風格。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回憶和瘂弦互動的趣事,擔任副刊主編時很有「溫柔之必要」的風格,婉轉請她「犀利的給別人」,成爲「第一個退我稿的人」。
龍應臺認爲從臺灣的文學史來看,許多閃閃發光的創作者像是一顆顆的珍珠,「而瘂弦是串起珍珠的那條線,串起一個時代最溫柔的記憶」。朱天文回憶大學時就受「瘂弦叔叔」照顧,每個月發表小說可以拿到5000元的稿費,瘂弦還曾與朱西寧笑談老了不要當植物人要當礦物人(銅像),但又彼此都很瞭解「整這些幹嘛!」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即便自己已是白髮的「老林」,在瘂公面前永遠是「小林」。他認爲向瘂弦致敬的方式,就是念他的詩「他就是瘂弦,他就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