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鐵拳」的反作用力
(圖/美聯社)
川普重返白宮後,其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延續了以往的強硬路線,並進一步升級經濟施壓。相關分析指出,川普計劃對大陸商品加徵60%的關稅,並對其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此外,美國政府已提議對大陸製造的船隻徵收港口費用,試圖削弱其在全球造船業的主導地位。數據顯示,大陸目前控制全球造船市場超過50%的比重,這一舉措無疑是對其經濟命脈的直接打擊。然而,這種策略的效果卻未必如預期般顯著。歷史經驗顯示,關稅戰往往導致雙方經濟損失,並推高國內通膨壓力,美國消費者可能首當其衝。
更重要的是,川普的對中政策不僅限於經濟層面,還延伸至地緣政治挑戰。報導顯示,美國與大陸正在討論川普與習近平於2025年6月舉行峰會的可能性。這一舉動顯示,儘管川普採取強硬立場,他仍試圖通過高層對話來穩定雙邊關係。然而,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卻可能讓盟友感到困惑:美國是否真正致力於遏制中國大陸,抑或只是利用盟友作爲談判籌碼?尤其在美烏會談破裂後,盟友對美國的外交承諾更加存疑,這種不確定性無疑爲中美博弈增添了更多變數。
川普對中政策的單邊傾向,已經在亞洲盟友間引發不小的震盪,而美烏會談破裂與停止軍援烏克蘭的舉動更讓盟友對美國的安全承諾產生質疑。報導指出,川普近期公開警告日本,質疑美國對其安全承諾的必要性,並稱日本應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同樣,川普批評美日安全協定「不對等」,認爲日本在美國保護下獲益更多,卻未提供相應回報。這一立場無疑讓日本政府感到不安,因爲其長期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來應對大陸與北韓的威脅。如今,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轉變讓日本開始重新思考,若類似危機發生在東亞,美國是否會同樣迅速抽身?
南韓的情況同樣令人憂心。南韓正積極準備與美國在造船與能源領域深化合作,以應對川普上任後可能推出的新政策。然而,川普過去曾多次要求南韓增加駐韓美軍的軍費分攤,這種「交易式外交」讓南韓政府感受到壓力。美烏關係的緊張與軍援中斷,更讓南韓擔心美國在關鍵時刻是否會履行對其安全承諾。南韓作爲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若因川普的不平衡態度而動搖信心,可能導致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戰略穩定受到影響。
美烏會談破裂後,盟友對美國政策的穩定性更加存疑,這可能促使他們在經濟上尋求更多自主性。若川普繼續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盟友可能被迫尋求替代市場或建立新的貿易聯盟,這將進一步分裂全球經濟秩序。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可能利用這一機會擴大影響力。川普試圖分化普丁與習近平的聯盟,但效果有限。相反,若美國與盟友關係惡化,大陸可能進一步拉攏亞洲國家,甚至在中東與非洲等地加速推進「一帶一路」計劃,從而填補美國留下的影響力真空。美烏關係的緊張已讓盟友開始質疑美國的可靠性,這無疑爲大陸提供了可乘之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若美國因內部政策分歧或川普個人風格而失去盟友支持,其在應對大陸挑戰時將更顯孤立。臺灣問題即是一個顯著例子。若美日韓聯盟因信任危機而鬆動,大陸可能更有底氣採取激進行動,進而引發區域衝突。美烏會談的破裂讓這種可能性變得更加真實。(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