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賀之爭 看誰更會做總統

(合成圖/路透)

剩不到30天,美國總統選情膠着依舊。賀錦麗雖在全國民調微幅領先川普,但在7個一級戰區的搖擺州難分軒輊,佔不到便宜也拉不開差距。而川普「滿腔抱怨、到處罵人」的選戰策略未改,雖然司法纏身、醜聞不斷,但他似乎百毒不侵,持續掌握40%以上支持,讓賀錦麗跟民主黨高興不起來。

選情詭譎多變的因素很多,以「對賀錦麗不熟悉,對川普不信任」爲首。賀錦麗3年多的副手生涯雖不至於沒有聲音,但民衆對她的政策思維、治國理念卻像霧裡看花,加上她在水力壓裂採油的立場反覆、邊境控管成效不彰等爭議,讓人質疑她沒有中心思想。

而川普「諸法皆空、自由自在」的從政風格,是他的政治魅力所在,也是他的阿基里斯腱。不管有沒有事實根據、也不太在乎後果,他想說的話一句不會少,如果反應不佳,川氏慣用的話術就是髮夾彎,不然就指責媒體斷章取義。

除了候選人本身,外在環境也是選戰末期的變數。除了俄烏戰爭依舊,停戰協議難產,中東戰局已擴大到伊朗與黎巴嫩,凸顯美國外交折衝失利,影響力大不如前。

在臺灣,民衆最關心的是誰當選對我們較有利?其實不管誰當選,華府對外政策永遠是美國第一。如果川普能重返白宮,他極可能放棄拜登建構的區域組織,以及招攬並運用代理人的多邊策略,再次以「唯我獨尊」的姿態,強勢重返國際舞臺,雖不至於跟聯合國、歐盟及北約徹底鬧翻,但川普的算盤會傾向「利益與理念並重」去制訂、評估政策,也會要求盟友要承擔責任、付出應付出的代價,就像近日要求我們國防預算應占GDP的10%,在他主政下,付錢才能同享,但結果不一定同當。

如果賀錦麗勝出,最少在第一任內應會延續拜登「多邊參與、共同承擔」的外交理念。從經貿到科技,會延續跟歐洲及亞洲盟友的密切關係,藉此分別牽制俄羅斯與中國。

在兩岸關係上,賀錦麗已重申「一箇中國政策」及「不希望片面改變臺海現況」等傳統政策基石,也不希望任何一方會給華府製造麻煩。既然賀錦麗缺乏外交事務經驗,期盼美國在兩岸關係上會有新的論述或作法是一廂情願的。未來如何跟美國第一位女總統打交道、建立互信,成功傳達「臺灣不會興風作浪、更不是麻煩製造者」的訊息是政策目標、也是挑戰。

拜登退選讓大選成了不折不扣的「速食選舉」,在100多天時間裡,大部分民衆還是憑着對候選人的感覺與既定印象或某一、兩個政策契合而投下選票。然而,面對國內外嚴峻情勢,與其在電視辯論時爭論誰比較「像總統」,不如期許就職後誰比較會「做總統」,那纔是自由世界對美國新總統的期待。(作者爲誠豐研究暨諮詢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