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 正確應對“秋老虎”!
詩歌典籍裡的節氣
處暑——最美人間處暑秋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即爲“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着炎熱天氣到了尾聲,但處暑過後仍可能會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人們常說的“秋老虎”一般就發生在處暑前後。
今日處暑,秋意漸濃。桂花籠月,袖染庭香。夏去秋來清風至,歲月靜好多安寧。願處暑之後,涼秋即來,清風在路上,美好在心上。送夏迎秋,願君安好。
處暑傳統習俗
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例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等,多和慶祝豐收或迎秋祭祖有關。
祭祖迎秋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吃鴨子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爲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爲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放河燈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開漁節
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
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 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裡幹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養生順四時而變
處暑節氣到來,人的飲食、運動習慣等都要調整。
生活起居
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小時。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的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處暑後天氣日益乾燥,主動飲水非常重要,要多次少量飲水。同時,保持居住環境的溼度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運動鍛鍊
處暑時節秋高氣爽,空氣新鮮,戶外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養生方法,推薦戶外散步,不僅可以活動全身的肌肉和關節,促進氣血運行,還能加強心肺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並且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慾。但處暑後紫外線輻射指數仍較高,應注意防曬。
飲食調養
處暑時天氣較乾燥,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如蜂蜜。蜂蜜中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的多種無機鹽,還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種維生素、有機酸和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銀耳也是養陰潤肺的佳品,中醫學認爲,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 、口燥咽乾、失眠多夢等病症。此外,還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鴨肉、蓮藕、甘蔗等食物。
精神調養
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濃,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
防病不可大意
“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屬短期回熱天氣,就像一隻老虎一樣蠻橫霸道,所以民間稱這段時間爲“秋老虎”。氣溫雖高,但是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氣溫相差不會太高。處暑是一個涼熱交替的季節,人體需要不斷調節適應,若調節不當則容易生病。
適當增減衣物,不可過於“秋凍”
處暑之後,氣溫逐漸降低,不過早添衣可使人體的抗冷功能得到鍛鍊,增強禦寒能力。但 “秋凍”也應有度,既要堅持“秋凍”,又要確保不因受寒而傷身 。當天氣變化比較平緩時或氣候較暖和的中午,可以適當少穿衣服;一旦氣溫急劇下降或早晚氣溫非常低,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凍”還應因人而異,一些不適宜“秋凍”的疾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病、骨關節病、支氣管炎等患者,應及時添衣。寒冷、潮溼可引起人體多部位血管收縮、局部血流減慢、滑膜反應增加,從而使骨關節病症加重,因此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患者應從立秋開始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溫差變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由於處暑節氣晝夜溫差很大,氣溫不穩定,要注意強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彈性欠佳,對環境溫度耐受性差,受到這樣的冷熱刺激後,全身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可使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腦梗死等的發病率升高。對於這種情況,首先要 注重保暖,及時根據天氣溫度增減衣物;其次要 加強鍛鍊,預防感冒,建議在天氣轉涼時 接種流感疫苗;還應合理服藥,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天氣轉涼後要及時複診,適當增加服藥劑量,切不要盲目輕易停藥和減藥,如高血壓患者,要進行血壓監測,按需調整藥物。
來源 | 起點新聞
編輯 | 黃天姣 嚴夢飛(實習)
校審 | 呼胤 康寶廷
終審 | 豐子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