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變“充電坑”,誰來“填坑”?
圖文無關
APP首頁顯示充電每度0.86元,但實際充電還要收取每度0.24元的服務費;用超低電價吸引車主充電,然後收取高額的停車費、佔位費;一些充電樁必須先充值再充電,但是餘額卻怎麼也退不回來……記者近日採訪發現,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價格不透明、服務沒保障等亂象也較多。
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佔汽車總量的7.18%。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813.4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3.35%。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充電樁總量達到1024.4萬臺,同比增長54%。可見,隨着國內新能源汽車數量增長,充電樁也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
傳統汽車需要到加油站加油才能行駛,新能源汽車要通過充電樁充電才能續航。那麼,充電樁服務及收費問題,就關乎車主的切身利益。應該說,大多數充電樁收費相對規範,但也有少數充電樁變成了“充電坑”,在收費不透明的情況下存在亂收費、高收費問題,而且車主充值後想退費會遭遇種種障礙。
按理,APP首頁應該完整公示收費信息,做到價格透明,要麼將服務費含在每度電價中並註明,要麼電費與服務費分別標註清楚,保障車主知情權。然而某些充電APP卻隱藏了服務費。在收取高額的停車費、佔位費方面,同樣存在公示信息不全、收費提醒不夠等問題。充電樁運營商無非是想挖坑多賺錢。
一些充電樁先充值再充電,這可以理解。但在車主退費時,卻製造“退費難”。比如記者幾次申請退款,均收到處理結果“申請未通過”。據悉,有的運營商在系統中爲退費設置了種種障礙,侵害消費者權益。有運營商直接設定“霸道條款”,推諉扯皮,拒不退費。即這類企業都想將車主充值的費用據爲己有。
由此看出,不少充電樁變成了“充電坑”,其背後運營商把車主當成“唐僧肉”,或通過不透明收服務費、停車費、佔位費,吸車主的“血”,或通過人爲製造“退費難”吃車主的“肉”。這些行爲都增加了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充電成本,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從某種程度而言,也在阻礙新能源汽車普及。
究其原因,一個是部分充電樁運營商利慾薰心,不是通過合法方式賺錢,而且通過侵權手段牟利。原因之二是,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收費環節缺乏規範和監管。去年中消協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價格、結算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超七成受訪者希望統一充電設施收費標準。希望儘快規範充電收費。
同時,監管環節尚未理順。比如記者遭遇退費問題後,向全國12315消費投訴信息平臺進行投訴,並提供了相關證據,然而在某市兩個區的市場監管部門之間遭遇來回推諉。同時,商家客服將退費問題也推給小程序。尤其是監管互相推諉現象,不僅影響消費者依法維權,也是在間接甚至直接縱容侵權。
新能源汽車充電收費問題引起一些地方重視,比如深圳市不久前正式發佈了《深圳市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收費明碼標價合規指引(公開徵求意見稿)》。希望更多城市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收費加強規範管理。必要時有關方面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專項整治,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爲新能源車充電付費“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