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就想「便便」正常嗎?醫師:2大重點要注意
有些人受到便秘折磨,有些人則因餐後就想上大號備感困擾。(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不少人苦於「便秘」,也有人因爲吃完飯就想上廁所而備感困擾。腸胃科醫師表示,在沒有特殊疾病因素影響之下,每天排便3次到每週排便3次都屬於正常範圍,糞便的外觀與每次排便需要多長時間纔是必須留心的重點。
英國《每日郵報》24日報導,根據腸胃疾病學家的說法,排便頻率因人而異,人體對於食物的消化會產生自然的反應,稱爲「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亦即進食過後會出現想要排便的感覺。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說法,只要排出來的糞便柔軟且呈條狀,就算下了餐桌之後產生便意,這都是正常反應。倘若糞便稀軟或拉肚子,則要留意可能有健康問題。
一下餐桌就想上大號,或者餐桌上某些菜色令「吃了就想拉」的問題加劇,這時要考慮可能是「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所致。特定食物、情緒焦慮、乳糜瀉(Celiac Disease,例如麩質不耐症)、部分食物過敏,都有可能導致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
胃結腸反射通常在進食15分鐘之內發生,這時胃部擴張、腸道增加蠕動,以利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反射作用引發結腸收縮,位於結腸的糞便朝直腸移動,高度反射作用則讓腸道收縮更常發生。
醫師表示,食物進入胃部時會引發連鎖反應,刺激消化酶釋入小腸,但每個人的消化系統按照自身步調運作,從食物通過消化道並引起結腸收縮蠕動,這段過程需要時一般介於10至72小時。不過,有些人胃結腸反射比較敏感,時間會縮短;纖維質、辛辣食物、咖啡也都有通便作用,讓人產生便意。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腸胃科醫師李(Christine Lee)表示,如果結腸蠕動不佳,有些人會在1到2小時內接連排便2到3次,但這其實只相當於1次「品質良好」的排便。
阿拉巴馬州胃腸疾病學家布倫森(Brian Brunson)說,糞便的顏色是健康指標之一,顏色會因爲飲食、藥物等多重因素改變。深色、柏油狀的糞便(tarry stool)通常意味上消化道出血,例如胃部或小腸;顏色過淺的糞便可能代表肝臟、膽管系統、胰臟出了問題。一般而言,棕色或綠色屬於正常的顏色。
美國華府麥德斯塔華盛頓醫療中心(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腸胃疾病學家艾薩耶(Ghassan Alzayer)說,糞便的形狀與軟硬度、排便所需的時間也很重要。參照1997年英國布里斯托皇家醫院發表的「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硬塊狀、難以排出的糞便,代表有便秘問題、糞便乾硬、排便次數很少;軟爛的團狀或者水樣,代表腹瀉或排便頻繁;香腸狀且外觀光滑的糞便是理想狀態。糞便外觀偶爾改變不必太擔心,但如果持續出現難以排出的硬便或一直拉稀、糞便難以成形,甚至帶有血絲,可能是腸胃道出血、胃潰瘍、肛裂、腸道發炎疾病的徵兆,要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