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90年前中年體制男的婚後生活,也只是苦悶、妥協和離婚
老舍一生共產出11部作品,而故事發生的背景多數在北平。
這城門樓下的新鮮事不算多,來來回回的,總要和女人沾邊,《離婚》便是其中之一。
說起《離婚》的創作緣由,還有一段老舍先生的小故事。
那是在濟南酷暑難耐的夏天,老舍先生爲了完成出版社的約稿,頭纏溼巾,腕上墊着吸墨紙。。
一氣呵成地寫下了這部長篇小說。
短短七十多天,竟比計劃中還提前了一個月。
這偶然得來的佳作,反倒成了老舍先生頗爲滿意的作品之一。
故事發生在老北平,描繪了幾個婚姻中的男男女女。
他們有的在婚姻的泥沼中苦苦掙扎,有的把婚姻當做長期飯票,有的則把婚姻看做買賣。
年輕的心靈渴望掙脫婚姻的桎梏,追尋自由與愛情.
現實的殘酷卻迫使他們一次次放棄掙扎,向生活妥協。
而這也討論了一個問題:當個人意志與現實的衝突時,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
是放棄還是堅持,是解脫還是忍耐,是叛逆還是妥協?
相信每一個困在婚姻圍城中的靈魂都在經歷着這樣的拷問。
01
老李是個知識分子。
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是要追求精神,追求詩意的,老李當然也不例外。
他嫌棄妻子粗鄙,認爲妻子配不上他。
而隔壁的馬太太就很好,穿着旗袍,溫文爾雅,就連吃櫻桃的樣子都這麼好看。
可是,生活總有它的圈套。當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老李娶了翠花,一個鄉下女人。
翠花心地善良,任勞任怨,可在老李眼裡,她身上沒有一點詩意和美感。
每當翠花大嗓門說話,粗魯地對待食物的時候,老李的臉上都會露出一絲嫌棄。
老李嚮往詩意,渴望美好。
他覺得,像他這樣的文化人,身邊就應該有一個旗袍美人,一個能讀懂詩歌,欣賞藝術的女子。
馬太太彷彿就是他理想中的縮影,每每看到馬太太端莊地走過,老李的心中就泛起陣陣漣漪。
這種失衡的心理,日積月累,終於讓老李萌生了離婚的念頭。
他對好友張大哥傾吐衷腸,說自己想要追求那一點點“詩意”。
張大哥是個識大體的人,他見多識廣,對老李的想法很是不以爲然。
在他看來,婚姻是人生大事,兒女情長都是次要,只要夫妻同心,日子就能過得下去。
老李還是我行我素,在他的軟磨硬泡下,翠花帶着孩子來到了北平。
可即便翠花來到身邊,老李還是無法滿足。
他強迫翠花學習,要她改掉鄉下的毛病,可翠花哪裡聽得進去。
在她心裡,相夫教子,持家過日子纔是正經事,那些什麼詩啊畫啊,不過是雲煙罷了。
老李在家裡如坐鍼氈,在單位裡也不得安寧。
同事小趙是個刻薄的人,他藉着老李妻子是鄉下人的由頭,處處奚落老李。
一次聚會上,小趙當着衆人的面讓翠花出醜,讓老李顏面掃地。
這一切,都讓老李更加確信,像翠花這樣的女人,根本配不上自己。
02
可生活就是充滿戲劇性。
當張大哥有難時,那些所謂的朋友都躲得遠遠的,只有憨厚老實的老李仗義執言。
爲了幫張大哥,老李甚至低聲下氣去求小趙,這個他最不齒的人。
小趙見老李低頭,拍馬贊助,最後終於鬆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張大哥的女兒被小趙糾纏時,張大哥家的遠房親戚丁二爺挺身而出。
這個寄人籬下的老實人,爲了報答張大哥的恩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張家女兒的平安。
透過丁二爺的悲壯,老李似乎看到了什麼。
他開始反思,自己口中的“詩意”,是不是隻是一廂情願?
真正的生活,不就應該像丁二爺那樣,用樸實的善良去溫暖他人嗎?
老李的疑惑,在馬太太身上得到了證實。原來,馬太太的婚姻也並不完美。
她的丈夫在外有了別的女人,可馬太太卻選擇了隱忍。
在馬太太看來,婚姻就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用柔韌去對抗殘酷。
詩意,從來都是附庸品,而不是主菜。
頓悟之後的老李像是變了一個人,他開始試着去欣賞翠花,去理解她的難處。
他發現,翠花身上有種土地的芬芳,有種生命的質樸,這些,比所謂的詩意更有力量。
同事們的態度也讓老李感到可笑,他們口中掛着離婚。
可真正面對時,又能有幾個敢於承擔後果?
大家都說,離婚就意味着失去飯票,還不如在一起將就着過。
這種虛僞,讓老李不齒。他明白,生活的意義不在詩意,而在坦蕩和真誠。
最後,老李做出了決定,他辭掉了工作,帶着翠花和孩子回到了鄉下。
在那裡,他要和這個世界和解,和內心和解。
他要用樸素去對抗虛華,用善良去對抗刻薄,用生命去證明,詩意不在遠方,而在腳下。
03
老李的成長,是時代的縮影。
他代表着一批心懷理想卻無奈妥協的知識分子。
他們掙扎在新舊交替的亂世,徘徊在理想和現實的罅隙。
他們用自己的苦悶,擔當起尋找生活真諦的重任。
《離婚》以老李爲主角,刻畫了一幅百態人生的畫卷。
影片中,有勢利如張大哥,有憨厚如丁二爺,有刻薄如小趙,也有隱忍如馬太太。
他們都是時代的產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人生。
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以一窺那個年代小人物的生存圖景,得以聆聽那些夾縫中的人生詠歎。
今天再看《離婚》,我們依然會產生諸多思考。
婚姻到底應該追求什麼?人生的意義又在何處?
電影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它給了我們一個視角:
用善良去護持生命,用真誠去對待生活,用坦蕩去面對自我。
這,或許就是我們穿越時空依然能從老李身上汲取到的力量。
老李最終放棄了對虛幻詩意的執念,選擇迴歸質樸,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向世俗妥協了。
恰恰相反,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心中的詩意。
他明白,生活的真諦不在山高水遠,而在身邊人和事。
他要用一生去證明,在柴米油鹽裡同樣能找到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