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新階段融資遇瓶頸 產學提仿國外推證券化商品

美商天豐新能源與臺灣金融研訓院、臺北富邦銀合辦「離岸風電融資創新研討會」,邀請產官學合聚一堂,爲遇到瓶頸的第三階段開發籌資找出路。(圖/王玉樹攝)

臺灣離岸風電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預估融資金額將高達2兆元之多,對開發商籌錢形成新挑戰。今一場在臺北的產官學的離岸風電融資研討會,就聚焦「綠色金融資產證券化」可行性。希望藉此吸引壽險、退休基金進來投資,降低銀行授信風險,願意大筆融資。

美商天豐新能源與臺灣金融研訓院、臺北富邦銀合辦「離岸風電融資創新研討會」,會中對如何打開風場開發籌資瓶頸進行熱烈討論。

因爲離岸風電第三階段未來十年要開發15GW(百萬瓩),融資需求膨脹超過2兆元,遠超過第二階段的4000億元,此時大環境各又比前期惡劣。天豐新能源副總羅富彥直指,未來面臨包括升息通膨、歐美日搶承包商、CPPA合約複雜度、國產化模糊地帶、港口及電網基礎建設、國際再保量能緊縮等六大挑戰,因此需要更多元融資管道。

所謂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複雜度,是指再生能源商未來會直接找對綠電有需求的企業簽約,把電賣給它們。這不同於現有與臺電簽訂PPA(購售電合約),一次賣電20年,背後有國營事業不會倒的保證,民間CPPA的不確定性,就會墊高融資風險。

臺北富邦銀行2018年起就承作再生能源融資,執行副總莊慧玫就表示,第三階段CPPA時代來臨,相關的文件上千份、架構非常複雜,對銀行來說,需要仔細評估每一個案子、守住每一個風險。

對此,臺灣金融研訓院永續金融召集人陳鴻達直指,目前「綠色證券化」是國際上的熱門議題,把各種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資產組合打包,進行證券化是一個出路。

陳鴻達指的是可以把綠電開發商的購電合約中,應收帳款債權重新打包,成爲資產抵押證券(ABS)收益憑證。但他說,風場前期建置階段投資風險最高,較不適合壽險資金投入,應仍以銀行放貸方式進行。

等到營運、有穩定發電收入後,風險大幅下降後,此時可證券化,讓壽險、退休保險基金進來。現在就是投資標的不好找,很多資金只好到國外去,陳鴻達強調:「把部分資金留在國內投入,更有意義。」

第一金投信董事長尤昭文補充,投信業站在與投資者接觸的第一線,看到綠色金融已是國際必然的趨勢,若能透過「資產與不動產證券化」,將資金導向向國內的綠色資產,不僅能減少投資海外專案的匯率波動風險成本,更可爲投資人提供對環境友善的投資項目。

身爲參與第二階段的開發商,天豐新能源董事長王雲怡表示,意識到第三階段融資的挑戰,因此天豐與金融研訓院討論提出證券化主張。

她表示,風場開發期跟營運期風險不一樣,初期缺現金流,可是等開發好,現金流穩定,也不用再支付太高支出,風險降低。因此希望在融資架構時,就能把營運期低風險規劃進去。意思就是說,開發期時,仍可用傳統專案融資,但同時讓銀行可以瞭解,雖這邊(前期)風險高,但會有別的規畫(證券化)可控制,就可以活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