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新增融資難、轉型挑戰大,專家支招

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城市投融資平臺公司(下稱"城投")轉型正在提速。不過城投市場化、產業化轉型依然面臨不小的挑戰。

5月31日,在財達證券等舉辦的城投平臺市場化轉型下的契機與挑戰研討會上,財達證券副總經理胡恆鬆稱,當前城投市場化轉型是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關鍵。目前城投新增融資比較困難,在這方面應增加透明性,注重可持續性和可預期性。

"至少在今明兩年,全國範圍的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工作仍將持續開展,城投債融資政策整體上仍會偏緊,傳統城投企業新增融資受限持續,而積極尋求轉型的城投企業將會獲得市場的更多認可,面臨的融資環境也將更加寬鬆。"大公國際副總裁張秦牛在會上稱。

自去年中央加大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以來,作爲隱性債務主體的城投公司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在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大背景下,城投公司新增融資受限。

大公國際公用一部副總經理韓熙良在會上介紹,2023年8月份以來,城投債淨融資不斷下降,11月和12月淨融資額連續爲負,今年一季度淨融資也出現負增長。"融資環境收緊對城投債發行影響很大,城投企業流動性承壓。"

而爲了獲得新增融資尋求發展,滿足相關監管要求,城投向市場化、產業化轉型更加迫切,比如一些城投公司在募資中聲明爲"市場化經營主體",有的則更名爲產業類國企等。

財達證券債券融資部董事總經理羅強在會上表示,最近發現部分城投公司因爲缺錢,想通過做非標來融資,而這在以前由於成本高不願做,但實際上現在也做不了,因爲當地額度受限。新增融資難也倒逼城投公司轉型。

不過城投轉型並不新鮮,已經持續多年,但效果似乎不及市場預期。

張秦牛稱,目前城投轉型普遍效果不佳,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也面臨造血功能不足、平衡歷史包袱和長期發展的矛盾、健全市場化經營能力與配套機制、防範化解風險等諸多問題。

"我們和城投客戶交流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在如何盤活經營性資產、創造持續的現金流、實現自負盈虧等方面有着不少困擾,也依然存在依賴政府補助的傳統痛點。城投企業還是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經營能力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明確業務定位,將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自身條件相結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化經營模式。"張秦牛稱。

韓熙良表示,當前城投轉型有兩大類型,一種是以融資爲導向的轉型,關注是否滿足監管政策(如"335指標")要求,重視短期效果,既能"借新還舊",也能新增融資,確保"不斷糧"。另一類以發展爲導向的轉型,關注是否切實提高企業經營能力,真正做到市場化、產業化轉型。兩種都沒錯,兼具爲上。

他認爲,基建投資仍是未來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城投企業將繼續在地方基建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但業務重心有所變化。隨着城鎮化率的提升和人口總量的下降,城市基建主要目標已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爲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相併重。"三大工程"建設以及收購庫存房產將爲城投企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韓熙良稱,城投轉型依託當地的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推動轉型。轉型規劃要服務於當地發展規劃。轉型往往涉及整合,但要確保"真"整合,不能僅僅是"報表"整合。

羅強在總結當前城投轉型方向時稱,目前部分城投收購經營性業務,最直接是收購上市公司,這是比較快捷的路線,尤其是收購那些跟當地資源等能夠匹配上的上市公司。在數據資產入表下,還有的城投做資產數據新興業務,這裡涉及數據授權、評估等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在上述會上表示,未來城投轉型爲公共企業後,企業開展市場化融資,切斷其和地方政府資信的關係。地方政府對地方公共企業的債務不承擔法律上的責任,同時,防止"第二財政"現象。規範公共企業承擔政策性業務的條件,地方政府對企業生命週期最後階段的債務承擔責任。

城投轉型背後亟待政府投融資模式轉型。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平在會上稱,投融資模式轉型是公共領域重塑政府與企業關係的必由之路,要從高度依賴地方政府信用的投融資模式轉向政府信用+項目/企業信用雙輪驅動。

他建議,科學合理確定地方政府投資邊界範圍,不缺位更不越位。適度加大中央政府投資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力度,爲地方政府投資"減負"。應貫徹落實一攬子化債要求,從源頭上規範地方政府投融資行爲。推進市場導向的投融資模式,鼓勵支持民間投資。完整準確把握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要求,更好發揮企業主體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