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六年持續虧損、董事長已換三屆,太平科技發展緣何受阻?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孫詩卉 上海報道
近日,太平科技發佈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太平科技前三季度累計虧損2823.78萬元,而這已經是其2018年1月成立以來的第6個年頭,扭虧爲盈的曙光依舊沒有出現。
雪上加霜的是,10月21日,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以下違法違規事實:超經營區域開展保險業務;財務數據不真實;未嚴格執行經備案的保險費率。太平科技保險被警告並罰款61萬元。
前五大險種承保利潤均爲負值
太平科技成立於2018年1月8日,業務範圍爲,與科技企業相關的企業/家庭財產保險及工程保險,責任保險,船舶/貨運保險,短期健康/意外傷害保險,特殊風險保險,信用保證保險;上述業務的再保險分出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保險信息服務業務;經中國保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
在其成立之初,其作爲我國科技保險“獨子”曾備受關注,並被衆多股東寄予厚望。
然而,縱觀其成立以來的業績:
2018年,太平科技淨利潤負-7812.57萬元,現金流也不容樂觀。 太平科技曾在當年表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持續爲負數,公司需加快負債端保險業務發展進度,保證持續的保費收入,從而提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
2019年,太平科技淨現金流情況有所改善,但淨利潤依然虧損3102萬元。
2020年,太平科技淨利潤虧損637.92萬元,雖然虧損收窄,但離盈利依然存在距離。
2021年,太平科技經營向好趨勢未能持續,虧損進一步擴大,淨利潤虧損達6691.03萬元。
2022年,太平科技淨利潤虧損4694.95萬元,太平科技表示,承保虧損導致存在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小於0的情況,但不會發生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2023年,太平科技淨利潤虧損3556.14萬元,虧損持續。
2024年至今,太平科技前三季度累計虧損2823.78萬元,虧損持續。此外其實際資本由上季末的4.33億元下降至4.18億元, 減少額1490.14 萬元。太平科技表示主要是受利潤虧損影響,淨資產下降導致實際資本降低。
從其主要保險業務情況來看,2023年度,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5位的商業保險險種——短期健康保險、貨物運輸保險、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企業財產保險承保利潤均爲負值。圖:2023年保險業務收入情況
此外,記者注意到,其收入第一位的險種也由剛成立時的貨物運輸險變爲了短期健康險,而這或許與貨物運輸險利潤表現持續不佳有關。2018年度,其貨物運輸險原保險保費收入3705萬元,承保利潤爲-8451萬元。
圖:2018年保險業務收入情況
管理層更迭頻繁 六年三換董事長
業績上數年難有起色,太平科技管理層也變動頻繁。六年三換董事長,目前由第四任董事長陳瑜掌舵;總經理也經歷了三屆,目前由第三任總經理顧驍勇擔綱。
梳理時間線可以看到,董事長崗位除了首任董事長任職超兩年後離職外,其餘幾任董事長任職期間均在一年左右,現任董事長陳瑜任職剛滿一年。
2019年9月,公司公告,林喆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 指定鄧文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
2019年12月,鄧文總經理任職資格獲批。
2020年2月,於澤辭任公司董事長。
2020年9月 ,李可東獲准擔任太平科技董事長。
2021年7月,僅不到一年時間,李可東辭任公司董事長。
2021年10月,洪波董事長任職資格已獲得原中國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覈准。
2022年6月,鄧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 並指定顧驍勇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2022年8月,顧驍勇總經理任職資格獲得覈准。
2022年11月,洪波遞交辭呈,不再擔任太平科技董事長,距其接棒董事長剛滿一年。此次辭任公告並未披露臨時負責人,董事長崗位也至此空懸至2023年11月。
2023年11月,陳瑜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覈准,經公司任命,2023 年 11 月 3 日起正式擔任公司董事長一職。
事實上,其歷任高管團隊不少均是業內經驗豐富的財險老將,包括業內熟知的於澤、李可東等,然而,擁有豪華配置的科技保險“獨子”業績卻始終難有起色,即使在2022年時,大股東增資輸血了3.55億元,依然未見轉機。
科技保險業務發展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立之初,太平科技的定位是由中國太平、浙江金控等9家實力股東共同發起設立的全國唯一的專業科技保險公司。
在今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太平科技針對公司淨資產下降表示,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公司業務規模小,太平科技作爲法人機構,在覈心繫統、服務系統、運營系統、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剛性,管理運營成本偏高,保費規模無法攤薄固定成本支出。
二是科技保險市場發展不充分、機制不健全。當前科技保險市場在國內外均無成熟的發展經驗,科技類企業本身資金緊缺,投保意願不強。國內科技保險的主要領域依賴政策支持,如集成電路、“三首一新”業務、知識產權類等。
三是公司自身科技保險業務尚未形成特色,創新的場景類業務初有成效,但可複製性不強,科技保費規模佔比較高的集成電路、 三首一新業務,公司受承保能力限制很難參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太平科技目前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在於業務範圍較窄,股東的能力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經營範圍內業績要有突破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在於,與其他大保險集團並未將科技保險等業務單獨拆分出來做的情況相比,太平科技作爲子公司,從人力成本、精算到風控各個方面,固定成本都比較高。而這也導致其用於投資的資金必然不多,那麼它在投資端也很難有不錯的收益。
事實上,作爲我國第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太平科技曾推出了多個全國首單保險產品。從2020年太平科技爲“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發射提供保險保障,到2021年推出全國首款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保險,再到2022年“創新保”科技項目研發失敗費用損失保險項目首單落地。今年,太平科技也聯合天道金科頒發了全國第一張數據資產入表保險保單。
然而,創新科技保險有關注度卻不賺錢也是當前的現狀,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科技保險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科技保險公司發展也比較艱難,不過好在有政策支持,市場也有需求,未來仍值得期待。
今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指出,鼓勵保險機構開發科技型企業創業責任保險等產品,有效滿足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風險保障需求;支持保險機構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等險種,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軟件首版次質量安全保險運行機制,爲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有效風險保障;鼓勵保險機構拓展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保險、研發中斷保險,健全知識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侵權責任保險等保險服務,有效分散企業研發風險等一系列科技保險內容。
近日,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門印發《關於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意見》提到,加大戰略性產業保險支持力度,豐富科技保險產品;督促大型保險機構深入挖掘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現代種業等戰略性產業的保險需求;建立科技保險產品備案“綠色通道”,對備案科技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給予優先辦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