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研發椎間盤突出定位檢測 登國際期刊封面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友仁(中)與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國淵(左)合作研發椎間盤突出定位檢測,登上國際期刊封面故事。(成大提供) 中央社
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研究以同步定位奈米壓痕和拉曼光譜創新技術,透過檢測深入解析椎間盤內部狀態,判讀退化程度與發炎狀態,輔助醫師決定治療方式,成果登上國際期刊封面故事。
成功大學今天新聞稿指出,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友仁與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國淵團隊合作,以同步定位奈米壓痕和拉曼光譜創新技術深入解析椎間盤內部狀況,透過精密檢測可瞭解椎間盤中間髓核狀態,進而判讀退化程度與發炎狀態,讓醫師瞭解嚴重程度,以及是否讓病患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成大指出,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生醫材料學會官方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並獲選期刊封面故事。
黃國淵表示,當脊椎退化而變得不穩定、滑脫或彎曲時,不僅會導致背部疼痛、坐骨神經痛和跛行等症狀,更可能壓迫重要神經結構,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疾病之一,目前檢測方法是使用核磁共振造影,但透過影像判讀無法瞭解內部成分、椎間盤支撐能力、髓核彈性改變,或更細部力學資訊。
黃國淵指出,與鄭友仁討論後,認爲應該研發出更精密檢測儀器,探討脊椎椎間盤不同的退化程度,再來決定治療方式。
鄭友仁表示,關節間的液體就好比機器使用潤滑油,用久會逐漸流失,椎關節軟骨就好比輪胎,使用年限越長、表皮就越薄,容易發生事故,於是以同步定位的奈米壓痕和拉曼光譜創新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可深入解析椎間盤內部狀況,幫助醫生評估脊椎結構退化程度。
鄭友仁指出,這項技術能直接測量椎間盤成分改變,瞭解支撐力狀態,及是否有滑脫或彈性退化問題,判斷是否存在結構不穩定或神經受壓等危險,之後如果取極少組織切片就可以知道退化狀態,這項創新是推動組織再生和細胞治療重要技術,未來盼能利用這項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發出針對脊椎問題新型藥物及椎間盤替代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