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教授建立氣候地圖 作都市建築及綠地規畫的參考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展示微氣候量測器。(林志成攝)
熱島效應讓城市的夏天像個悶燒鍋,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的團隊,在臺北、新北、臺中、臺南及高雄街道中設置了密集的溫溼度感測器,繪製出高解析度的都市氣候地圖,並指出都市高溫熱點,已納入中央及地方都市發展及建築管理相關法令政策。
政府設置的標準氣象站雖精確可靠,但多位於郊區或空曠地點,無法反應都市密集發展下的高溫特徵。在科技部支持下,林子平的團隊在臺北等5個城市,均建立一個高密度的溫溼度量測網,將儀器架設於街道之中,以呈現都市覆蓋及人工發熱特徵。
林子平的團隊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它是一個涵蓋整合氣候因素、土地利用、建築景觀的重要資訊,並以色塊及說明標示於地圖之中,呈現都市的氣候現象及現存問題。這些圖資包含了熱壓力地圖、通風路徑地圖、建築耗能圖,提供分區規畫設計的具體建議。
林子平舉例,臺南、高雄是沿海城市,白天高溫發生在內陸,夜晚高溫則在沿海;臺北是個盆地,白天蘆洲、三重等地溫度高,夜間整個臺北盆地都是高溫區。他們可以告訴地方政府,那個地方比較熱,並提出溫度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係,以做爲建築和綠地規畫時的參考。
林子平表示,位於高溫市中心的一戶住宅,每年會比低溫郊區一戶多出6400元的電費,因此都市熱島攸關荷包。都市熱島的研究不應只有分析成因及指認熱點,重要的是如何讓都市退燒,因此他提出「降溫、通風、遮蔭」的三個概念,關鍵作法是「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
林子平與中央及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將這些高溫地圖及退燒守法轉化爲可管制、易操作的政策法令。舉例來說,過去已協助臺中市都發局建立了全國首創的「基地通風率」,來量化評估建築基地通風設計,讓被高樓佔領的都市,留下給風走的廊道,並已納入「臺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鼓勵業者爲城市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