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憲/與董陽孜合作墨池 最愛的作品

「我常夢想自己有些作品能像安藤忠雄那樣,讓人進去之後會有性靈的感受,衝擊靈魂」,「墨池」某種程度達到了安藤空間那般的效果,「一走進,大家都被那空間所震懾,每個人在裡面會有意想不到的行爲」,陳瑞憲說,那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形式可能很簡單,但能跟人的靈魂產生意想不到的共鳴,「但好難啊,非常非常難!」

鍾情跨文化、跨領域、跨業界的不同創作,與董陽孜合作近10年,陳瑞憲從來沒有用過她的字當元素,而是透過一個空間或裝置來和書法家的字對話,「我很景仰她,是她的粉絲,但我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她的東西,然後透過空間這個方式,來告訴人家我怎麼看董陽孜的字。」

好比第一次合作,是董陽孜2003年的「字在自在」系列展,陳瑞憲找來找了很多大盆栽佈置空間,因爲「她的字很像盆栽那種虯然橫伸的姿態,書法和園藝又都是文人古趣而來,兩者可以呼應」。

還有一次,陳瑞憲試圖把董陽孜的字躺下來看,「因爲她是在地板上寫的,我希望還原那種字和人的關係,也或許是覺得字躺得愈平愈永恆吧!」但結果被董陽孜叨唸:「怎麼把我的字躺下來啦!你再弄、你再弄。」學着老師聲音的陳瑞憲笑着說。

而15×11公尺、注入2萬公升墨汁的超大「墨池」裝置藝術,則在墨浪底下有着董陽孜的墨寶,並引入佛家「彼岸和對岸」的觀照,讓人重拾習字的文化韻昧。他把香港文化中心化成爲一個習字場所。

民衆可以坐在「池邊」,聞着墨香,感受傳統書法魅力。陳瑞憲發現,不管是大人或小孩,一進到展場,就會自動坐下,安靜地寫字,他自己也坐在墨池邊抄寫完成一部金剛經,這正是他所追求,作品的「性靈」力量。

未來最想做 朝「三館」夢想前進

「只要是我沒有碰過的東西都想做」,對生命和美學始終保持着熱情和好奇心的陳瑞憲,對於未來設計之路沒有設限,甚至已一腳跨進了航空界,目前正跟華航進行設計案子,另外也在做舞臺設計。

在商業空間設計擁有傲人作品的陳瑞憲,從沒有就此自滿,坦言近年來也積極做建築,像是花了5、6年做的汕頭大學圖書館,書店之後就做圖書館,再進而他還想做博物館、美術館,「三館,是每個建築設計師的夢想,不是嗎?」

第一個案子 小美冰淇淋門市

陳瑞憲在臺灣最爲人熟知的案子非「誠品書店」莫屬,但他人生的第一個案子,其實是設計自家「小美冰淇淋」的門市部。

大學念化學系的他,初時順從長輩期望,在小美當了一年品管主任並準備報考日本的糕餅師傅專門學校,但建築設計的想法已然萌芽。當時位在信義路「國際學舍」(現爲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小美冰淇淋門市要改裝,「那時大概才23歲吧?就想說我要做設計,有那個意識」,陳瑞憲回憶。

當時他買了好多室內設計書,並找了裝潢師傅,要求如何施工,「當然那時候還不會畫圖,但稍微手繪了一下,說這裡要怎樣、那裡要幹麼」,陳瑞憲還爲店裡設計了抽象壁畫。

採訪側記生動故事 拉近距離

陳瑞憲在設計上是個冷靜理性的詩人,和他聊天則會覺得他是熱情的小說家,大伯幫兒時妹妹買的小外套(鮮紅毛圈的觸感)、念小學走路回家看到的稻田(像草原),還是巴黎那個走入畫裡的晴朗下午,每件記憶經他陳述都成了畫面生動的故事,躍然眼前。

他也幽默大方,如被故意問對宋朝如此喜愛,是不是曾轉世去過宋朝?他面不改色地自嘲,「中間可能還有去日本一下」,令人捧腹大笑,談天時自然穿插的幾句傳神臺語也透露他的健談風趣。

不過,初次見面,他的嚴謹細膩給人一種距離感,而且堅持談話時不給拍照,因爲他要「投射到情境裡去」。每個姿態背景、光線位置,他自有定奪,精準且講究,攝影記者在他要求下,不像在拍照倒像是在作畫,快門一按就是一幅19世紀油畫作品。而爲了每個環節善美,折騰的不僅是畫面,也因設計師行程忙碌,採訪來回約了多次,也改期多次才得以完成。

終於大功告成的那個傍晚,陽光灼灼,絲毫未隨我們放鬆的心情而減緩,恣意照進君品大廳的旋轉門裡,門緩緩地轉,光影移步,映入沈靜暈暗的廳裡卻顯得溫柔俏皮,還沒留意,陳瑞憲已悄悄過去用手機拍了張照。

「好美」,他說。

啊,這就是陳瑞憲,讓我們又辛苦又滿足的設計大師,但也就是他這般對事物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與堅持,提醒了我們這些鎮日求新、快、大、多之人,偶爾慢下來,把生活過得細膩、活出美感興味。

兩萬公升超大墨池,搭配董陽孜墨寶,展現裝置藝術的無窮魅力。圖/十月設計提供

董陽孜「妙法自然」展場設計。圖/陳瑞憲提供

與書法家董陽孜合作的「無中生有」展場,巨大墨池,讓觀展者無不靜下心來習字體會。圖/十月設計提供

廣東汕頭大學圖書館,跳脫傳統圖書館的制式線條和沈悶。圖/李嘉誠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