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樑/欺世盜名的歲計賸餘

「賸」同「剩」,用而有餘謂之;「賸餘」爲法律統一用詞。「歲計賸餘」,按其字義,當爲一政府會計年度,歲入大於歲出的部分。弔詭的是,根據政府預算相關規定,即使當年度歲入小於歲出、必須透過舉債因應支出的情形下,當年度總預算仍可能有歲計賸餘。試舉一例說明此「財政幻術」,希冀引發關注與討論。

假設今年度總預算歲出、歲入皆爲一○○,另有特別預算歲出二○、歲入○;合計歲出一二○、歲入一○○,不足之二○,全數以舉債因應。實際執行預算,稅收超徵一○、使實際歲入數爲一一○;期末,歲入全數用罄,實際債務舉借一○、未償債務餘額較期初增加一○。

進而計算今年度歲計賸餘時,由於僅考慮總預算歲入一一○(原預算內歲入之一○○加計超徵一○)與歲出一○○,歲計賸餘爲一○。然,檢視國庫,不僅沒有任何一毛的剩餘,債務還增加了一○。

這個看似「腦筋急轉彎」的例子,正是我們的財政現況。政府不僅可以宣稱年度總預算有財政賸餘一○,猶可誇言「債務控管」有成,預算舉債二○、實際舉債一○。債務實際增加,竟曰有餘裕,豈非「欺世」?歲入全數用罄,卻稱有剩餘,就是「盜名」!

更神奇的是,明年度預算編制時,若歲出大於歲入,根據「預算法」,除舉債外,主計總處竟然還可以移用今年度的歲計賸餘一○來因應!笑死,不過是「會計平衡科目」的歲計賸餘,竟然被當成有實際資產的基金,等同以「空氣」來填補實際支出需要的缺口。

近年來,財政出現「持續性稅收超徵」的異象,去年更是「超益求超」、創下了誇張的四三二七億元「巨量超徵」。面對各界質疑,財政部一成不變的說明是:超徵的稅收「均用於減少舉債、增加還本以及累計至歲計賸餘,可供作未來財源」。然經由本文說明可知,超徵的一元稅收,不僅可供一元實際支出所需(或減少一元之舉債、或增加一元債務還本)之外,還可以同時增加一元的歲計賸餘,可供未來預算編列之財源。了不起,一元當成兩元用;稅收的超徵,猶如魔術師的煙霧與鏡子,成就了「財政幻術」。

進而論之,欺世盜名者豈僅有歲計賸餘乎?所謂的「實質還債」,亦不遑多讓。財政部自豪一○七年度至今,中央債務還本超過四八○○億,均爲「實質還債」,指債務餘額確實下降四八○○億;卻略過同期間,新增債務遠超過四八○○億。看來外界「舉新還舊」的批評,還真是委屈財政部了;原來財政部是「還舊舉新」啦,無害「實質還債」的美名!

「債務餘額快速增加」、「特別預算常態化」與「持續性稅收超徵」爲當前中央財政三大問題,凸顯財政數字管理失靈。行政團隊堅持穿着「國王的新衣」,我輩訕笑之餘,惶惶慄慄的是維繫子子孫孫永續的財政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