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三級片的冷飯,沒救了
陳可辛開了一家新公司,影視圈頓時沸沸揚揚。
對於具體情況,我不詳述,簡單來講,陳可辛導演發覺留港無意義,北上同樣前路迷茫,便毅然決然選擇出海闖蕩,自己開辦流媒體創作公司,自產自銷,避開許多麻煩,重獲幾許自由。
沒有路了,便找條路出來,聰明瞭一輩子的陳可辛,依然擁有着超越同儕的敏銳度。
有人走,便有人留。
當我們看到那些留下的人拍的東西時,往往就能夠明白走的人爲何要走。
前兩天,偶然間我看了一部網大,質量不佳,撞見是我倒黴,本沒必要拎出來單寫一篇,浪費筆者和讀者的時間。但看完之後,我忽然發現,這部網大,竟像是香港電影某個角度的縮影,細看這部網大的千瘡百孔,依稀便是今日香港電影的累累傷痕。
這部網大名叫《致命24小時》。
我之所以沒有對它視而不見,是 因爲導演葉念琛並非無名之輩,此人雖然上限不高且下限極低,但始終算是一位長期活躍於香港影壇的重要導演,產量很高,也拍出過一些蠻有意思的電影。
熟悉葉念琛的影迷知道,影評人出身的他拍愛情片成名,他的愛情片特點,除了不變的鄧麗欣與方力申,還有片尾常見的反轉。 不過,他的所謂反轉,並不像大多數懸疑片那樣通過細節的鋪墊完成,而是撕開愛情平靜美滿的一面,以殘忍而驚悚的現實對觀衆進行暴擊,使人在看完電影后有種後怕的感覺。
《十分愛》、《獨家試愛》、《我的最愛》等片都是如此。
一部如此,觀衆覺得新鮮,部部如此,說好聽了叫風格鮮明,說難聽了就是江郎才盡,拿同一個套路敷衍觀衆,賺些快錢。
更何況,葉念琛拍片,只有小聰明,沒有真本事。他有好點子,卻講不了故事,對視聽語言更是毫無追求,拍電影從來都沒有電影感,也不會調教演員,拿鄧麗欣來說,跟着葉念琛蹉跎多年,拍了一大堆片子,沒一部的表演夠得上《金都》的邊。
這些年裡,葉念琛拍片不輟,論勤勞程度,幾乎可以與邱禮濤比肩,但他不管是水平和態度,都和邱禮濤差的太遠。 故而,同樣是兢兢業業的影視民工,邱禮濤還在接院線大製作,葉念琛就已經淪落到只能拍網劇網大了。
可惜的是,葉念琛甚至不具備拍好一部網大的能力。
《致命24小時》最多算是半部愛情片,雖然也涉及葉念琛電影中常見的對兩性關係的探討,但從題材和故事來看,它更適合被歸類爲驚悚片。
這畢竟是一部網大,而網大往往會追求給觀衆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要麼來點下三路的擦邊球,要麼在懸疑驚悚上做文章,而這些,並不是葉念琛這路導演所擅長去做的事情。
顯然,葉念琛也並沒有想要用心創作,老影迷看完《致命 24 小時》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從設定到細節,這部電影都和 1993 年的經典三級片《盲女 72 小時》有太多雷同之處。
我不敢妄言抄襲,但即使本片沒有買原作的版權,並非翻拍,恐怕也和原創沒有太多關係,雖然葉念琛在片尾打出了“葉念琛導演作品”七個大字,還署名了編劇,但這片借鑑沒借鑑《盲女 72 小時》,葉念琛心裡清楚,影迷也都明白。
香港電影素來有炒冷飯的傳統。 有人廚藝精湛,能把冷飯炒出新滋味,有人手藝不佳,便只會越炒越餿,把冷飯炒成臭飯。
葉念琛自然是後者。
對比《致命24小時》和《盲女72小時》,我們會發現,老片新拍,竟然改得一無是處,原作的亮點幾乎全部都消失不見,本以爲拍過院線片的作者導演,哪怕是拍網大也能拍出點門道,卻根本都達不到及格線。
《致命24小時》和《盲女72小時》兩部電影的設定大差不差,盲女獨自在家,變態爲報復盲女丈夫潛入其家中,對盲女施暴虐待,盲女與其鬥智鬥勇,最終以盲女取勝告終。
這個設定很簡單,但對於類型片來說,卻也頗具發揮空間。
女主目盲,看不到危險的到來,便多了未知的恐懼,利用這一設定,也可以做一些設計。
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會讓影片顯得更加緊湊,在密閉空間中兩三個角色的博弈,創作時只要肯動腦子,是很容易出彩的。
同時,因爲全片主要角色不多,每個演員的身上都要承擔大量戲份,所以這樣的電影也會很考驗演員的演技,如果演員水平高,就能明顯提高影片的可看度,如果演員平庸,也會影響影片整體的觀感。
1993 年的《盲女 72 小時》,本身也算不上什麼佳作,屬於典型的出產於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三級片,製作粗糙,劇情設計也不算精巧,基本上是以尺度取勝,靠感官刺激賣票。 這部電影中,演女主的是葉玉卿,男主則是黃秋生,看到這兩個名字,沒看過那部電影的人也會心裡有數了。
但《盲女 72 小時》雖然是三級片,卻也在電影層面上最大限度地追求了高完成度。
首先是敘事效率。全片一個半小時,非常緊湊,開篇交代了葉玉卿所飾女主失明的原委,強調了三天後便會復明的時限,隨後女主老公出差,黃秋生所飾演的變態潛入家中,展開對女主的凌虐,期間導演設計了許多頗有意思的橋段,從中段到最後女主反殺的結局,一氣呵成,絲毫不會讓觀衆感到拖沓。
而《致命24小時》時長更短(內地版存在刪減,可能是刪掉了露點和血腥鏡頭,待查證),卻並沒有拍得更加緊湊,短小而不精悍,甚至顯得有些冗長。
原因很簡單,該精心設計的地方,葉念琛一帶而過,草草了事,不該加戲的地方,他卻不厭其煩,浪費時間。
比如,影片的重中之重,本該圍繞着“盲”這一設定做戲,《盲女 72 小時》以此入手的經典橋段就有兩處。
一是葉玉卿在浴室洗澡,黃秋生突然潛入,葉玉卿看不到黃秋生,黃秋生也不觸摸葉玉卿,他隔空對赤裸的葉玉卿撫摸,香豔且驚悚,令人大氣不敢喘一聲。另一處則緊跟着這一段,葉玉卿意識到身邊有人,驚呼大叫,黃秋生跑出浴室,卻賊喊捉賊,用聲音演出一段逼退淫賊的戲中戲,試圖矇騙葉玉卿。
這兩場戲,雖然都是三級片裡的典型戲碼,但設計得巧妙,將設定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不能不讓人稱讚創作者的智慧。
《致命72小時》則把重點都放在了文戲上,你能想象到的拍驚悚片所需要的技巧,除了一驚一乍的配樂,葉念琛基本上都不會用。
所有的信息介紹和劇情推進,這部電影幾乎都以臺詞完成,葉念琛用了大量時間,通過閃回,給觀衆解釋反派爲什麼要作案,解釋變態爲何成爲了變態,原作中幾句話交代的事情,卻被葉念琛拍成了主線,主次不分,讓電影變得婆婆媽媽,看着特別像普法欄目劇。
看網大的觀衆,本就是圖着感官刺激來的,你卻給人家玩這麼多沒意思的彎彎繞,實在是太過多餘。
感官刺激沒有,文戲的處理也漏洞百出。只說一點,吳卓羲飾演的女主丈夫在殺死反派變態後,想要將女主及她的妻子一併除掉,但他並沒有立刻動手,而是打了個電話報警,告訴警察有變態入室,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被自己反殺了。
他打這個電話時,女主就在一旁,聽到這句話,立馬就逃走了,這纔有了最後女主的反殺。
我不知道這個男主的智力是否有問題,但我相信設計出這個橋段的人,智力多少不太正常。
類似的毛病還有不少,簡單來說,這部電影不是不能細細推敲,而是完全經不得動腦來看。
但你不好好利用密閉空間用心拍動作戲,又限於審查只能在尺度上打打擦邊球,文戲又那麼多,觀衆看的時候可不得多動動腦嗎?
如果說全片還有什麼亮點,那大概就是永遠不變的葉念琛式反轉結尾了,但“全員惡人”的設定並不新鮮,我們看了那麼多“葉念琛結尾”,看到他還在玩這一套,只會覺得無聊。
演員方面,倒不是吳卓羲、湯怡、潘燦良有多差,只是珠玉在先,《盲女72小時》中,黃秋生飾演的變態太經典,他前一秒還一臉傻氣,後一秒便邪氣外露,這種能夠輕鬆掌控全場的演員,太難得了。 葉玉卿的表演也絲毫不比自己的身材遜色,眼神的轉換極其自然,從被虐到反殺,很能讓人代入。 相較之下,再看《致命24小時》裡的演員,就太過平庸了。
不思進取的過氣導演、沒有特點的平庸演員、拍爛了的類型、泛黃了的劇本、受限的尺度。
這是《致命24小時》呈現給我們的樣子,也是如今香港電影糟糕現狀的一隅。
如果你在我面前說“香港電影已死”,我會告訴你,還沒死透。 畢竟我們還能看到《智齒》,能看到《濁水漂流》,《神探大戰》和《怒火·重案》這樣的合拍大片也不算糟。
但你如果要我看好香港電影的未來,恕我也無能爲力。缺人才,沒市場,要錢沒錢,要自由度也沒了自由度,整個電影工業日漸凋敝,遠不復當年,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混日子拍爛片度日的人,比比皆是,可不只葉念琛一個。
我們在金像獎提名名單中看到的港片佳作只是鳳毛菱角,更多的香港電影人,如果還能開工,拍的就是類似《致命24小時》這樣的東西。
十幾二十年 之間,香港的 電影人紛紛北上,以此作爲出路。 而現在,如果把北上拍片比喻成打麻將,香港導演們能打的牌型,要麼是清一色,要麼是十三爛,前者如徐克林超賢,後者的代表便是葉念琛一流了。
編輯/重案組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