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有力助推大灣區融合發展

王 平 陳 然

每到週末,以售賣乳鴿出名的廣東中山石岐佬中山菜館裡總會擠滿客人,大家一邊等餐,一邊觀察LED屏幕實時播報的乳鴿存量,網友戲稱這爲觀察“乳鴿指數”。近一個月,“乳鴿指數”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經常早早歸零。

這一改變,源自一座超級工程的建成投用,它的出現,讓珠江東岸的深圳市民踩一腳油門就能跨江到達中山的這家餐館,品嚐美味的乳鴿。

6月30日,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爲粵港澳大灣區“A”形交通主骨架補上“關鍵一橫”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其後一個多月時間,深中通道日均車流量超10萬車次。滾滾車流改變了“乳鴿指數”,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又一次跳躍式的提速擴容。

迸發經濟新活力

“國家花幾百億元爲咱們修了一條路,從深圳家裡到中山公司只要半小時,簡直不要太幸福!”深中通道開通當天,家住深圳的袁茉莉在朋友圈這樣寫道。

作爲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過去困擾袁茉莉個人和公司的一個發展難題,是往返公司深圳總部和中山基地之間的時間成本。而今,深中通道令原本兩個半小時的跨城距離縮短到半小時以內,問題迎刃而解。公司已做出新決定,在中山翠亨新區加碼建設集團的研發中心和高端智能裝備智能製造基地。

深中通道讓雙城變成了“同城”,受益者衆多,既包括袁茉莉這樣的“城市候鳥”、佈局大灣區的企業,也包括跨城休閒、娛樂、購物的市民和遊客以及兩地觀光零售業和運輸物流業等。這條將伶仃洋裁彎取直的跨海通道,讓兩座城市迸發經濟新活力。一個多月來,近150萬車次經深中通道進入中山,數字約相當於整個中山市民用汽車的保有量。

通行距離變短,辦事效率提升。“以前我去番禺、佛山、中山找客戶,都要從深圳走沿江高速,繞一個大圈子才能到。現在走深中通道,去跟客戶做對接、交貨、看產品,時間安排上就很從容,真的方便了很多。”2019年就來到深圳創業的臺灣青年翁鼎鈞對本報記者表示,深中通道的開通讓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大陸的高速發展,看到了其中蘊含的更多機遇。

構建幸福生活圈

和深中通道一起,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南沙大橋、黃埔大橋、獅子洋通道等跨城、跨海、跨江的大型工程,猶如一條條粗壯的大動脈撐起交通網絡,爲大灣區居民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構建“說走就走”的幸福生活圈。

“我住在香港,但每週至少往返港深3次。深圳是個非常有趣的城市,我在這裡認識了許多新朋友。”香港青年黃鈺婷在香港一家知名工程顧問公司擔任項目經理,負責協調管理公司在大灣區承接的多個工程項目。她已將深圳視爲第二個家,而廣深港高鐵正是她“一小時生活圈”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從港島灣仔的辦公室出發,一路地鐵、高鐵無縫銜接,大概一小時就能到達深圳福田口岸附近的寫字樓。高鐵票現在可以隨買隨走,還能極速改簽,實在太便利了。”黃鈺婷說。

“全程無需下車,兩分鐘就能通關,這個效率滿分!”8月3日一早,香港市民徐旭源和太太駕駛香港單牌車,經由港珠澳大橋順利抵達珠海。退休前徐旭源在港經商,彼時從香港到內地,需要爲自駕車輛申請兩地牌照,或者利用公共交通到達口岸後再租借內地汽車出行。“現在有了‘港車北上’,可以直接申領免費電子牌證,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體驗‘一站式’驗放模式。”徐旭源感慨道,大灣區的高速發展爲香港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互聯互通之便。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先後6次刷新客流車流紀錄,“港車北上”月均數量超11萬輛次。“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實施以來,港澳車主駕着私家車“北上”旅遊、購物、辦事,早已蔚爲潮流。

跑出發展加速度

超級工程對提升大灣區通行效率獨具“魔力”,不僅因爲其“大”,還因爲其“難”。這些工程往往克服了過去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極大縮減了空間距離,真正做到化天塹爲通途。

“拿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中國人不能造的橋。”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師林鳴曾表示。他介紹說,中國工程師完成了外海沉管、接頭合龍等極具挑戰性的工程。特別是接頭合龍部分,一百多年來,全世界都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接頭合龍方法,最後還是中國工程師經過4年的研究攻關找到了辦法。同時,按照傳統的方法,完成這項安裝至少需要8—10個月,但採用新方法後,實現貫通僅用了一天。“我們創造了中國速度。”林鳴說。

和港珠澳大橋一樣,深中通道也創下了諸多“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大海中懸索橋錨碇、世界最高懸索橋抗風檢驗風速……深中通道工程中,海底隧道部分被稱爲“技術含量最高、難度最大的控制性環節之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個重約8萬噸的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在30餘米深的海底,讓8萬噸重的標準沉管實現毫米級對接,難度堪比載人飛船和“天宮”空間站對接。

未來,新的超級工程還將不斷涌現。人們有理由期待,在超級工程的引領下,在軟聯通規則的助力下,交通“大動脈”將與“小血管”協同發力,令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