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30元金價的搶購與拋售:有人試戴就砸下六萬現金,有人8萬變10萬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瑩嶺

3月以來,黃金價格不斷攀升,國內有黃金品牌金飾價格更是超過730元/克。

作爲全國黃金珠寶產業規模最大的製造加工中心和交易集散地,水貝是黃金市場的“晴雨表”。水貝旺就證明金價波動大,水貝淡則反之。

在金價持續飆升的背景下,五湖四海的人齊聚水貝淘金,在這裡,不管是商家、工廠、投資客、還是個體消費者,每個淘金者都對黃金市場有着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遇上黃金交易旺季的週末,前來挑選金飾的顧客會把櫃檯圍得水泄不通。

不過,4月9日下午3點,時代財經前往水貝時看到,顧客雖也不少,卻沒有呈現出人聲鼎沸的盛況,多個從業者告訴時代財經,“金價太高了,現在人算少的。”

在眼下的客羣裡,有人看好黃金漲勢,即便是高位也加碼入局;有人害怕黃金轉瞬即跌,盼着及時脫手;有婚期在即,面對飆漲的金價憂愁不定;也有人持續關注,希望“蹲”到黃金降價再投資入局……

但無論是買還是賣,看漲還是看跌,每個人都猶如站在十字路口,不得不謹慎、再謹慎。

4月9日下午三點,水貝金展珠寶廣場負一層人流量,時代財經攝

水貝商家:“漲對我們來說不是好事”

4月9日,時代財經來到深圳的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在長約一公里水貝一路上,分佈着黃金、白銀、珠寶等細分品類的水貝萬山、水貝金座、水貝銀座、金展珠寶廣場均坐落於此,這裡衍生出黃金回收商家、金飾包裝店、保險櫃商家等等。

這裡的人似乎都爲黃金珠寶而存在,所談的話題大多也是金銀財寶。

金碧輝煌的水貝村牌坊,時代財經攝

金展珠寶廣場是水貝最受歡迎的一家商場之一,這裡的一至三樓有着各類黃金、珠寶展廳、商鋪,大部分只對接批發,而在負一樓,聚集着售賣各類金飾的黃金櫃臺,散客逛水貝最喜愛就是這裡。

在這個空間裡,一個方形櫃檯要擠下四五個商家,每家櫃檯也就一到兩米,但這一兩米的展櫃卻可以創造每日幾萬到百萬不等的流水。

一圈櫃檯往往聚集了四五家黃金商家,時代財經攝

從金價走勢來看,自從今年3月起,國際、國內金價迎來了一大波漲勢,國內黃金零售價格也不斷上調,4月10日,周大福、曼卡龍等品牌標價達到728元/克,再創新高。

不過,相較黃金品牌店,水貝金價有着較大的價格優勢,這裡購買黃金採取“基礎金價+加工費”的形式,以4月9日金價爲例,金飾以558/克爲基礎價格,再根據工藝不同,加上15元到40元不等的加工費,算下來一克黃金比品牌店便宜一百多元。

加工工藝最簡單的金條,工費10元每克,素圈手鐲工費15元每克,一些做工精美的手鍊、戒指、項鍊的工費則一般在35元每克左右。

水貝的黃金手鐲櫃檯,時代財經攝

戴婕是一家黃金櫃臺的工作人員,她告訴時代財經,以前來這裡的幾乎都是全國各地前來進貨的金店商家,2023年之後,許多散客也知道了水貝的名號,於是本地人、遊客、代購這些羣體開始走向水貝,慢慢地這裡人氣帶旺了。

但在價格高位的時候,人流卻變得難以琢磨,戴婕說,“金價高,勸退了很多對黃金有需求的個人,所以早上來逛的人不多,很多老闆乾脆晚點來開門了,而在傳統年份,上半年也是黃金交易淡季。”

“黃金的淡旺季很明顯,現在的人流量確實屬於很淡的時候”,另一個金飾櫃檯的老闆劉夢也對時代財經表示,“一般就是下午三到五點人多,今天這個時候,來來往往的人也不算多。”

“漲對我們來說不是好事”,劉夢也對金價高企抱有憂慮,“其實金價平穩的話,對商家和消費者纔是最合適的,突然暴漲,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會很濃,對我們商家來說更不合適,雖然漲價了,但是金價不穩,很有可能前腳賣,後腳虧。”

雖然是和價值不菲的黃金打交道,但是對金飾商家來說,利潤空間主要是工費錢,“以一口價的轉運珠爲例,一般是在4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件也就賺個幾十塊,一般不會去賺金價漲價的差價,因爲賣了我們也還是要按照新的金價補貨的,一般是快進快出,不會囤很多貨。”戴婕說。

金飾均標註克重,價格透明,時代財經攝

“不囤貨”是諸多水貝商家的共識,尤其是金價處於高位,商家就愈發謹慎。

劉夢也告訴時代財經,“比如現在以這個金價賣出去了,等到晚上我們去買料的時候又暴漲了,就可能賣多少都是虧的。”

除了黃金商家外,在水貝的黃金代購們對市場冷暖也感知分明。正在櫃檯前做直播黃金代購的魏敏告訴時代財經,“去年下半年金價穩定、行情好的時候,一天能出50多單,代購費在100到800元不等,一天就能賺小一萬,但今天直到晚上八點過也只出了七八單。”

正在直播展示手鐲的水貝黃金代購,時代財經攝

不過,也有商家對此持樂觀態度。

在水貝打拼七八年的商家李超告訴時代財經,“長期來看的話,我肯定是看漲的,現在我們還在繼續囤料。”

“其實金價雖然漲得比較高,但是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看法和消費習慣,客戶多了,什麼樣的人都有。”李超說,在他的客戶羣裡,近期觀望的人的確是更多了,不過也有人繼續入手金飾,“買一些小物件其實無所謂的,漲和跌也不會差太多,但是買來投資的人就會再等等。”

買金一年多,8萬變10萬

在金價高企的背景下,對比黃金銷售,黃金回收市場則較爲紅火。

4月9日,時代財經走訪了水貝較大的黃金回收機構“融通金”,截止下午六點半停止營業,工作人員告訴時代財經,“今天人特別多,有一百多號人,是近期以來最多的時候了,平時一般是六七十個人來回收。”

水貝的黃金回收機構,大屏上實時滾動着金價,坐滿了等待賣金的人,時代財經攝

4月10日臨近午間,時代財經也看到,該回收機構的休息區已經坐滿了人。

在回收櫃檯,工作人員將收來的黃金分別裝進一個個鐵碗裡,再排列到貨架上等待鑑定,不知道的人乍一看,可能會以爲是某個正在備餐的餐廳後廚。

等待熔鍊、檢驗的黃金用鐵碗分裝,時代財經攝

工作人員表示,回收流程是先開戶,再交金,由工作人員熔金、檢測成色,確認沒問題後按照重量定價,一套流程下來,大約一個小時。而在4月10日這樣的高峰期,則需要等待兩個小時左右。

在這裡,有人拿着透明塑料袋,裝着滿滿一袋金條交到櫃檯,工作人員在鐵碗裡一一清點,碰撞出清脆的響聲;還有人的包裡裝滿黃金,需要兩個人擡着才能上樓梯……

事實上,在水貝,這些場景都很正常,因爲有許多黃金商家、黃金工廠在此活躍,當生意週轉需要變現時,就會將黃金送來回收。

工作人員正在清點收來的金條,時代財經攝

但現在,也有很多散戶選擇來到水貝賣金,好些都是看到此次黃金飆漲後來到這裡,甚至有許多人是第一次來,其中就有黃碩。

“我是專程從東莞過來的,第一次來賣金。”黃碩告訴時代財經,自己對黃金投資比較感興趣,瞭解到全國各地的很多二手回收商基本都是會拿到水貝來集中回收,所以就跳過中間商直接來到了水貝。

“再不出手就會後悔了。”聊起出手黃金的時機,黃碩說,“我們一直在關注金價的走勢,覺得現在是個合適的出手時機,現在金價漲得太快、太高了,有點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跌下來。”

黃碩給時代財經算了一筆賬,自己手上有約185克的黃金金條,是近一年多分批次買的,最低的有300多元一克,是2022年買的,也有一些400多元一克的,是2023年買的,這次則變現了十萬元出頭,算下來賺了16000元左右,“買黃金一年多,八萬多的本金能賺一萬多元,算是很不錯的回報率了,比很多理財產品都強。”

黃碩說,這筆錢變現之後,還是打算等金價跌回來了再買入,“這筆錢就放着不動了,專款專用。”

不過,在黃金商家劉夢看來,在賣金的時機上,正在觀望的人也不少,“我這裡也回收黃金,最近來我這裡賣金的人反而沒有金價剛突破500元/克的時候人多,估計是看着金價瘋漲,還想再等等更好的出手時機。”

金價高漲打亂備婚計劃

不過,無論金價漲還是跌,黃金依舊是一部分消費者的剛需消費。

張嶽從福建趕來,就爲了在金價更高之前入手金飾。他拖着一輛買菜車,在黃金櫃臺前挑選,頗有“買金如買菜”的架勢。

試戴了一條黃金手鍊之後,他從買菜車中拿出一個奶茶外賣保溫袋,從中掏出6萬元現金,不帶猶豫地“全款拿下”。

“我從370元、380元的時候就入手黃金了,期間變現了一些拿去買房,一間房虧了100多萬,一間房虧了20萬,現在覺得還是黃金好。”張嶽對時代財經說。

4月9日,準備結婚的郭婷和男友來到水貝,購置婚慶金飾,“我們是來買結婚用的五金的(指金戒指、金項鍊、金耳環、金手鐲和金吊墜五款黃金飾品),專門開車兩三百公里來深圳水貝挑選。”

“我們是剛需,沒辦法,必須要買,早知道金價會漲這麼高,早就買了。”郭婷顯得有些後悔。

“是啊,買金無技巧,全靠買的早。”一旁的銷售人員則如此笑着附和道。

而金價的高漲也打亂了部分新人的備婚計劃,更多人則已經準備好了購金資金,正在觀望合適的入手時機。

在深圳工作的何雨也準備近期結婚,在去年8月已經在水貝購入了耳飾和情侶對戒,“當時的價格是459/克,買了十多克,花了5592元,我們但是覺得金價有點高想着觀望觀望,沒想到到今年就漲成這樣了。”

“只能再等等了,錢都準備好了,等價格合適再出手。”何雨表示。

4月10日晚,時代財經也走訪廣州市北京路商圈的金店,發現大多都顧客較少,其中,一家中國黃金門店則打出“每克優惠100元”的活動來吸引顧客。

一家中國黃金門店則打出“每克優惠100元”的活動吸引顧客

在周大福門店,一口價金飾也處在上調窗口,以一件1.9克的原價2380元的“小龍餃”吊墜爲例,4月10日晚十點調價後,將漲價到2660元,漲幅在10%左右。

“要買就現在買吧,這個價格都是金價剛破500元時候的價格,等明天來價格就不一樣了。”銷售人員這樣說。

“不早買就更貴了”“再等等吧可能會便宜呢”“趕緊賣,不然跌了”……面對高漲的金價,人們總在這幾種焦慮中來回搖擺。

“今天金價多少”,成了許多淘金者每天睜眼後想的第一件事,但無論是品牌黃金店,還是水貝黃金市場,無論是黃金商家還是消費者,沒有人能確定,今後走勢會如何。

(文中受訪者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