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八號甲首飛,預計今年將“走量”發射
2月11日下午5點30分左右,長征八號甲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發射。
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爲長征八號系列運載火箭的構型之一。根據航天科技集團此前發佈的信息,長征八號甲火箭是在長征八號火箭的基礎上,針對未來中低軌道巨型星座組網發射需求而特別改進研製的。
根據介紹,長征八號甲有兩個助推器,運載能力也由5噸提升至了7噸,整流罩相對於長征八號更大,長征八號甲的氫氧末級直徑也從3米拓展爲3.35米。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宋徵宇表示,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運載的能力更大,運載效率更高,可以提供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和3噸級、5噸級、7噸級的梯度運載能力。
長征八號系列火箭作爲我國新一代中型中低軌道運載火箭,也被定位爲我國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的主力軍。宋徵宇舉例:“有些衛星用戶可能只需要3噸,那麼我們可以提供長征八號串聯構型,需要5噸的就可以提供長征八號,需要7噸的,我們就可以採用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對低軌組網發射是非常有利的。”
技術層面來看,長征八號甲採用了新型的末級發動機,運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長征八號甲在發動機系統和動力系統設計上也進行了減重簡化。宋徵宇說:“這些技術使得我們目前在1100公里的傾斜軌道上,能夠實現一箭多星。一個軌道面的衛星,一次發射全部送入軌道。”他透露,未來在長征八號甲構型的基礎上,還會再進行一些技術革新,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的一號發射工位,是長征八號的專用工位。在其他商業火箭需要排隊等待發射工位的情況下,長征八號能在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擁有專屬 “席位”,也預示着長征八號未來有望“走量”發射。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天樑曾透露,未來該發射中心將在新的商業航天模式下實現高密度發射。他透露一號、二號工位的規劃能力是每年16發。“在流程不斷優化和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未來能達到20發左右。”楊天樑說。
“與傳統的發射模式不同,商業發射場不僅需要考慮成功率,更需要考慮成本以及市場化的潛在機遇。”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長征八號甲因其載重和推力等特點,在組網發射中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垣信衛星CEO卜智勇此前披露的千帆星座發展規劃,到2025年底,千帆星座第一階段將發射648顆衛星,把在地面產生的通信信號通過透明轉發的方式“搬”至天上。截至今年1月23日,千帆星座已經開展了4次批量組網,共發射組網衛星72顆。
“在衛星組網提速的大背景下,長征八號在‘固定工位’上常態化發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屈放預計,今年長征八號的發射頻次可能會在12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