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玉林路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2017年,民謠歌手趙雷的《成都》火了,帶給很多人關於成都和玉林路的美好暢想。其實,玉林路並不是一條路,它分東西南北四條路,小酒館就在成都高新區玉林西路上。
陽光晴好的午後,在繁華的玉林西路商圈,逛逛獨立設計師開的服裝店,累了去火鍋店涮涮毛肚,晚上再去小酒館裡坐一坐,聽駐唱歌手唱歌。一打啤酒、三五好友,時光倒流20多年,聚在沙子堰片區、玉林西路藝術羣落的藝術家們也常常這樣不醉不休。
隨着城市更新項目的持續推進,高新區玉林片區在小區改造、街巷提升、交通暢聯等方面不斷提檔,實現了業態更新、環境升級。
如今,走到玉林路的盡頭,看得見發展變化的“面子”,摸得着人文底蘊的“裡子”,文藝中帶着市井,既現代又充滿人間煙火,矛盾又迷人。
閒適
最近這段時間,68歲的彭紅成忙着爲蓓蕾社區老黨員工作室做展覽佈局。“牆上掛着的‘墨寶’,桌上歸置好的手工書籤,靠牆的木製篆刻作品都要有序陳列,工作室即將成爲社區文化成果的展示窗口。”彭紅成的退休生活很豐富,既擔任着社區老年人協會理事,又是社區篆刻班的老師,還是成都高新玉林大市集老黨員工作室文創產品攤的負責人。
“國慶假期天天忙着‘練攤’,我們的文創作品銷售額最高的一天大概有800元,這筆錢可以用於協會的‘自我造血’。”彭紅成說,退休前自己主要的娛樂方式是打麻將,沒想到退休後反倒成了一名業餘的文藝工作者。在開班教授篆刻的近3年時間裡,先後有七八十人來向他學習。“有老有少,有的學生還住得比較遠,玉林這一片的藝術底蘊還是很吸引人的。”
要說藝術底蘊,就離不開沙子堰,沙子堰到玉林西路是一個自發形成的成熟小街巷式社區,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當時,沙子堰集中修建了許多爲政府單位和企業配套的家屬樓,一些對居民來說並不適宜居住的無隔斷大開間卻適用於創作和文化沙龍。這種偶然,使得周春芽、何多苓、翟永明等藝術家陸續定居於此。
隨着畫家、詩人、音樂人在此聚集,酒吧、餐館、服裝店迅速增多。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以沙子堰爲中心“自然生長”出一個開放式藝術園區。在當年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眼中,藝術家可能只是一羣無所事事但又有禮有節的青年人,能成爲鄰居是一種緣分,市井與文藝的融合自然而然。
在一篇回憶沙子堰的文章中,畫家何多苓寫道,“那麼多人全部聚集到了一起,開始是在小酒館,後來又有了白夜酒吧,藝術家們有了混的地方,天天晚上到那兒去喝酒,都湊到一起”。畫家周春芽說,沙子堰是個將生活、交際、藝術結合在一起的地方。
從沙子堰到玉林西路再到蓓蕾社區,人們因爲對文藝共同的愛好聚集到了一起,就像大部分外地遊客是因爲趙雷的《成都》前來。
“我覺得人還是少做一些‘快閃’事,在墨韻書香中看淡名利,閒適生活。”彭紅成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穿越時空的文藝情節暗中滋養的玉林生態。
變遷
“人生有夢,跨界無限。”當這8個字與成都一隅方寸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明聯繫起來時,就變得更具象化了。
測量、設計、畫圖……趙明的室內設計公司還在繁華地段的高樓大廈裡時,他的生活節奏與普通上班族並無兩樣。2023年初,他決定把公司從“格子間”搬到玉林。
於是,火燒堰巷17號一間100多平方米的長條形店鋪“裝”下了趙明的公司,辦公區和對外營業的鋪面只有一牆之隔。瀰漫着咖啡香的空間裡陳列着周邊社區居民或手工愛好者的作品。精美的串珠、拉菲草編織包、陶瓷器皿……趙明開始“玩”設計,募集與衣食住行相關的純手工設計品,最終達到孵化團隊的目的。
老院老房子,小街小巷子,沿街一溜小鋪子。趙明提到公司選址時的考慮因素之一,就是看中了小巷接地氣、聚人氣的氛圍感。可別小看這些小巷、小鋪,不少租下商鋪創業的都是年輕人,開起了書店、咖啡店、文創用品店、燒烤攤、麻將館、滷菜店,詩和遠方與市井小館的飄香“鍋氣”融合在一起,順着風飄來,招呼人走進去。
當你走進一家大門敞開的書店,一場精彩的新書分享會可能正在舉行。你或許能看到有的人在熱情互動,有的人在躡手躡腳地尋找空位,也有人捧着啤酒沉思。人是流動的,語言是流動的,思想也是流動的。
趙明的心安之地在臨街店鋪裡,而更多把玉林西路作爲“精神老家”的年輕人把奮鬥的半徑畫得更大,他們走過了“玉林路”的盡頭,選擇了幾公里外的孵化園、交子大道,甚至再往南來到了新川創新科技園。
創新創業的熱潮始終在滋長、在澎湃、在蔓延。
1988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一片油菜花地裡破土動工。彼時的玉林片區,遠沒有今天這般熱鬧,除了職工宿舍,就是大片的農田。1991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成都高新區爲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成都電纜廠、西南通信研究所、成都電視設備廠相繼建成。
城鎮化的“風”吹過,阡陌變遷,這裡長出了一個個初具現代小區雛形的院落、一間間詩人和畫家聚集的酒吧,還有藝術家們的“大開間”工作室。2023年,成都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1.2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玉林也悄然“變臉”,擁有30多年曆史的片區正煥發青春。
如今,成都高新區逾75萬名“雙創”人才中,35歲以下青年人才佔比90%。近5年來,成都高新區戶籍人口持續走高,年均增長5萬餘人,經營主體累計存量近37萬戶。
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座城市的規劃與發展中打拼出一番天地,試圖在明確的半徑中平衡工作與生活。
活力
“他們都喊我廖妹兒,找廖妹兒辦事,靠譜!”每天早上7點50分,玉林青年火鍋店老闆廖小鳳的鬧鐘準時響起,洗漱完畢下樓,三五鄰居打個照面,喊得親切。一牆之隔就是她和家人開了10年的火鍋店,8點多開店,最晚凌晨2點關店,拉起和合上捲簾門的那個人一定是廖小鳳。
“青年火鍋最早開在玉林老小區的民房裡,隨後就近換了幾個店面,最終開到了白雲街,轉來轉去沒轉出玉林這一片。”廖小鳳說,玉林片區的街巷依舊彎彎繞繞沒變過方向,街巷的景觀卻日新月異。老舊小區斑駁的外牆不見了,一排排路燈照亮了回家的巷子。“就像我的火鍋店,店面要裝修升級、服務員會流動、菜品也要更新,不變的是味道和品質,是對不同食客味蕾的愜意滿足。”
新或舊並非判斷對錯的標準。爲政之要,以順民心爲本,成都高新區提出,“無一米不規劃、無一米不管理”,高新區計劃在包括玉林在內的9個片區實施近百個項目的規劃改造工作,預計在3年時間內投入92億元。
“作爲居民區,要考慮居民的生活感受;作爲全國知名的旅遊打卡點,要考慮遊客的深度體驗;作爲商業街區,要考慮營商環境。所以我們將街區動靜分區,充分保留老成都居民生活區,適當發展商業,利用閒置空間引入文創機構進駐。我們希望城市發展有序,且保持它的活力。”《從沙子堰到玉林西路》一書的主編楊凱在後記中寫道。
從青年火鍋店吃完火鍋出來,走上幾分鐘便看到“十元快剪”店的老闆正在給老街坊剃鬚,轉個彎看到一間安靜愜意的書店,低頭一聞,身上的火鍋味兒還沒散,有點不好意思走進店裡,怕擾了一方清靜。接着逛,你又被裝飾一新的藝術牆吸引了目光,嘖嘖讚歎高牆上的塗鴉靈動斑斕……片區的金邊銀角里處處寫滿了“治理文章”。
城市的有機更新讓玉林的商業熱潮越發澎湃。“天天下午都在排隊,每年能掙不少錢吧?”“這個咋能隨便說呢?”面對街坊的打趣,廖小鳳說賺多賺少都是商業機密。
店主們不會告訴你營業額、房東也不會告訴你商鋪的租金,但街上那絡繹不絕的人羣,一間間排着長隊的小店,社交網絡上熱度不減的city walk(城市漫步)指南,無一不證明着玉林片區的商圈含金量。就在距離青年火鍋店步行僅需5分鐘的火燒堰巷,曾舉辦過一次“高新玉林大市集”,110多位攤主利用兩天時間“練攤”,文創藝術、特色美食,不臨街、不靠路的小巷裡,攤主們用兩天時間實現了42萬餘元的成交額。
30年前,沙子堰自發聚集而成的藝術部落成了藝術家的搖籃;小酒館、白夜酒吧的相繼落成,改變了人們對酒吧只賣酒水不賣餐食的印象;熱情而包容的成都催生了廣爲傳唱的《成都》,讓玉林西路再次成爲城市文化地標。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玉林路的燈光星星點點,不會有都熄滅的時候,就像日新月異的城市更新,變化於無聲處,發生在角角落落。 (作者:劉 暢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