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科研先鋒隊以“智”助力洞庭湖決堤搶險

“高36.5米,寬6米……”7月10日12點整,灼灼烈日下,一隊科研人員正沿着“洞庭湖第二道防線”——錢團間堤測量、取樣。

從前一天下午5點抵達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以來,這支來自長沙理工大學水利、交通、土木等專業的科研隊伍,已經踏勘團洲垸洞庭湖大堤決口側1.5公里、錢團間堤全線14.3公里,完成了主堤、間堤、第三道防線多處典型斷面的幾何尺寸測量以及40組岩土體原位取樣。

團洲垸洞庭湖大堤決口完成封堵後,垸內的積水抽排工作正在持續推進中。水位下降時,堤防邊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如何保證?這正是這支隊伍此行的研究目的。

“取到原狀土樣後,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直剪試驗和滲透試驗,獲取土體抗剪強度和滲透係數等關鍵參數,從而瞭解其穩定性。”長沙理工大學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教師劉傑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在200多公里外的長沙理工大學洞庭湖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蔣昌波正帶領團隊其他成員根據前方測量的數據建立數字模型。“做完模型推演和參數分析,我們就能推算出不同排水速度對堤防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爲相關部門優化排澇方案提供依據。”蔣昌波表示。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這支團隊第一次“分頭作戰、前後聯動”,從7月5日下午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以來,數據採集、模型推演、分析評估、研究成果報送,就是團隊的工作常態。在蔣昌波的帶領下,實驗室科研團隊已經連續奮戰5天5夜,利用自主研發的智慧洞庭信息化平臺,爲相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早在6日清晨,團隊中的隆院男和王新奎老師就趕到了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當時車子已經進不去了,我們只能租了一輛摩托車騎去團洲垸。”王新奎回憶,二人抵達現場後,立馬會同水文監測隊對堤內外水位落差、最高洪水位洪痕、決口寬度和兩端地形等進行了實地測量,形成了大量一手決口水文資料。

從前方傳來的觀測數據不斷更新,後方實驗室內的老師則緊鑼密鼓進行模型推演,開展成果分析。同時,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陳杰還在協調天儀研究院衛星資源獲取洞庭湖數據。

“水文變化瞬息萬變,我們也要分秒必爭。”陳杰介紹,要把這麼多信息整合起來,依靠的是自主研發的“降水預報—水文預報—降雨排澇—洪水演進—工程調度—智慧決策”全過程超級水文大腦,能夠快速將這次決堤的災害演進過程進行模擬還原,從而爲下一步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

“哪裡需要優先排澇,哪裡需要防範二次災害風險,水深多少、水量多大,如何應急調度等,系統通過精準的動態圖,模擬不同方案的效果,最終得出最佳解決方案。”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鄧斌表示,在已經打響的防汛救災“情報戰”中,這裡是少有的高校“戰場”。

據瞭解,在過去幾年防汛期間,洞庭湖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已參與相關實戰,提供了城陵磯洪水預報水位給有關部門作爲決策參考。在本次決堤搶險過程中,實驗室形成的數據和建議成爲前方救災精準有力的直接支持。(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劉飄逸)

作者:陽錫葉 劉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