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共商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的第六年,區域融合與協同發展正在不斷走深走實。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會議以“譜寫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勇當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爲主題,全面總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以來特別是近一年的工作成效與經驗,深入分析新形勢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

6日上午,第六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下稱“論壇”)舉行,長三角首次聯合發佈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此外三省一市簽約十項長三角合作項目、首批12個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成立;在5日舉辦的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會議上,第四批共5家長三角產業鏈聯盟授牌,長三角產業鏈聯盟數量擴充至19個,超過半數聚焦新質生產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聚攏要素是關鍵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原動力,也是產生內生動力的核心。”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域發展研究室主任、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秘書長宗傳宏對第一財經表示。

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3.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0.7個百分點;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6.2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

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聚攏要素是關鍵所在。宗傳宏表示:“區域內生動力的獲得除了科技創新外,還需要通過諸多要素的集聚和聯動,對科技創新產生巨大的支撐作用,繼而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

宗傳宏稱,長三角區域內的創新活動除了科技創新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科技創新平臺將資金、人才、信息、文化、基礎設施、市場、社會等各層面、各領域的要素更加緊密、有序地集聚起來,並不斷深化相互間的“化學反應”,進而形成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新質生產力。

上述座談會指出,要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着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入推進數字長三角建設,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樑。

6月6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佈《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下稱“報告”)。報告以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策源力、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爲評價對象,構建了5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增長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具體來看,5項一級指標中,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資源共享指標次之,增速第三的是產業聯動指標。

報告課題組成員、上海市科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主任張宓之告訴第一財經,目前,長三角創新人才量質雙升,R&D人員全時當量13年間從73.84萬人年增長至198.35萬人年,年均增速達8.58%,高於同期全國7.89%的年均增速,佔全國R&D人員全時當量的近1/3。

同時,長三角科研合作不斷緊密。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密度升至0.74,在近年趨於穩定的趨勢下,提升了0.04,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等大城市爲核心圈層,鎮江、徐州、無錫、寧波、溫州等城市不斷趨近核心圈層的長三角科研合作的共同體。聚焦材料化學等基礎學科和生命科學領域,長三角加速協同開展科學前沿突破,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加快實施,推動產業經濟效益增長。

上述12個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覆蓋了航空製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但也要看到,新質生產力的跨域發展,中小微企業的轉化需求迫切。“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也會涉及關鍵技術甚至‘卡脖子’技術,而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更好。因此,在重視大型攻關項目的同時,也要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宗傳宏說,但需注意,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成果往往轉化週期長、不確定因素多、成長風險大,這需要更加專業的服務機構“與之同行”。

此外,寧波市社科院(社科聯)黨組書記、院長(主席)傅曉告訴記者,要推動長三角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還需要解決資金、人才這兩大問題。“這意味着,我們的政策機制需要進一步向資金匹配、人才培養的角度發力,長三角聚集了全國五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一體化機制可以暢通科技、人才、教育良性循環。”

對於新質生產力的跨區域配套,傅曉表示,這需要長三角區域內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各類科創產業園區發揮領頭和示範作用,甚至是將科技創新作爲現階段的主要任務。

“無論是聯合攻關項目、創新共同體還是重大科研工程的實施,其本質是在區域協同創新的模式下,進一步打破三省一市在行政編制、行政邊界上的限制,以更好地促進資源的優化組合。同時,協同創新的模式也爲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供了強勁動力,比如跨域市場監管體制、協同工作機制等,均有利於促進長三角制度與規則的一體化。”傅曉說。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試驗田”和“推廣站”

上述座談會指出,要聚焦打造雙循環戰略樞紐,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攜手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共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增創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長三角一體化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試驗田”和“推廣站”。宗傳宏說:“近年來,上海自貿區、長三角生態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G60科創走廊等先行先試點相繼按下向全國推廣、複製的快捷鍵,也積累豐富的對外輻射的經驗。”

宗傳宏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論壇發佈和簽約的項目分爲三種類型:第一,是以構建面向市場的創新模式爲導向,比如12個長三角創新聯合體、19個長三角產業鏈聯盟,他們均是由龍頭企業作爲發起單位,這與以往政府、高校、協會等牽頭的模式有所不同,充分考慮到企業在市場中“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作用,將成果轉化直接與市場化對接,並通過全國產業鏈的配置。

第二,是以完善關鍵領域工作機制爲導向。10個重點領域合作事項覆蓋交通、物流、金融、電力和航運貿易等領域,這些都是跨區域市場層面一體化發展所急需提升的部分,也往往涉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高標準建設。

第三,是以百姓體驗感爲導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的10方面內容覆蓋跨省醫保、養老服務、軌道交通、食品安全、換電樁等,都是百姓最爲關心的跨域社會問題,這對完善安全、穩定且高質量的統一大市場建設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曾凡銀告訴記者,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路徑。長三角地區作爲全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其率先作爲能夠以點帶面地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再進一步推進包括規則、政策、標準、監管等領域在內的制度建設。

曾凡銀稱,比如,12個創新聯合體的發佈集中了大科學裝置、大科技攻關、大數據共享、大人才集聚等優勢,形成“大科創”和“大產業”協同並進,這也使得跨區域科創合作不斷深化,科創要素不斷集聚,進一步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效能釋放,激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生動力。

再比如,10個重點領域合作項目簽約既有三省一市政府層面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也有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主體發揮交叉融合作用,這對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部門分工、專業化、協調機制有一定幫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長三角各地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及時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地區分割、行政壁壘等妨礙區域市場一體化和公平競爭的政策,審查可能涉及歧視性的准入、退出條件,修訂限制商品服務、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顯性或隱性制度。通過公開涉企優惠政策目錄等形式,增加政府政策的透明度,破除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強化第三方跟蹤評估,及時督促檢查,努力在區域市場一體化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