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小倩》預售票房不佳五一撤檔,光線傳媒如何續寫“神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於玉金 北京報道

“AI有望讓電影的製作效果提高30%及以上,尤其是在動畫電影方面。”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4月21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產業論壇上如是說。

而在4月19日,光線傳媒發佈2023年財報,實現了扭虧爲盈,除了出品、參與發行了諸多電影之外,光線傳媒早已積極擁抱AI降本增效。早在2023年3月,鮮少發聲的王長田發佈了一封頗長的內部信,他認爲,“相較於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的製作主要使用數字和技術工具,因此以AI爲代表的新技術的進步對動畫電影製作的幫助會更快、更顯著。”

在過去的2023年,光線傳媒上映的多部動畫電影在票房表現上均不理想,而另一動畫電影領跑者追光動畫則憑藉《長安三萬裡》打破5億元票房魔咒,在動畫電影領域奠定了地位。而光線傳媒本定檔五一的動畫電影《小倩》突然宣佈撤檔,這似乎也預示着光線傳媒在動畫電影上也急需進行自身突破。

扭虧爲盈

2023年,光線傳媒實現營收15.46億元,同比上升104.7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18億元,同比上升158.6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6.42億元,同比上升87倍。

值得關注的是,光線傳媒於2023年的電影作品每部的票房均過億,不僅爲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持續證明了其在電影領域的強大實力。

據財報顯示,光線傳媒投資、發行並計入在2023年票房的影片包括《深海》《滿江紅》《交換人生》《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這麼多年》《茶啊二中》《我經過風暴》《堅如磐石》《照明商店》《怒潮》及《你的婚禮》(重映),總票房約爲 84.60億元。

光線傳媒2024年Q1延續了2023年的良好態勢,其2024年Q1營收同比增長159.33%,達到了10.7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48.01%至4.25億元。

光線傳媒在財報中解釋,電影業務收入及利潤較上年同期均實現大幅增長。公司參與投資、發行並計入Q1票房的影片包括《大雨》《第二十條》,總票房約爲24.66億元。

2024年是光線傳媒的產品大年,除了上文提及的兩部電影外,改編自人氣漫畫的網劇《大理寺少卿遊》也在今年Q1於愛奇藝上線播出。

進入Q2,光線傳媒已經上映了真人電影《草木人間》。今年待播電影還有《她的小梨渦》《掃黑·決不放棄》《透明俠侶》《墨多多謎境冒險》《“小”人物》(原名《會飛的螞蟻》)《勝券在握》;儲備的電視方面,古裝輕喜劇《拂玉鞍》處於視頻平臺排播狀態,預計將於年內播出;《山河枕》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中;《春日宴》《我的約會清單》等劇集也在不斷優化、積極推進。

《小倩》撤檔

事實上,雖然光線傳媒2023年取得了“翻身”的成績單,但是對於其最被外界“叫好”的動畫電影在去年的表現卻遠不及此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

與此同時,同一賽道追光動畫的動畫電影則打破了“5億元票房”魔咒,上映的《長安三萬裡》口碑與票房俱佳,在2023年暑期檔掀起了古詩詞文化的新熱潮,最終票房定格在18.24億元,而這似乎也給了處於國內動畫電影頭把交椅的光線傳媒一點壓力。

2024年,光線傳媒也在動畫電影上也開始提速供給,其動畫電影廠牌光線動畫的第一部作品《小倩》與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哪吒之魔童鬧海》都有望在年內上映。

不過,本定檔今年五一檔的《小倩》,在4月23日突然宣佈撤檔。對此,中國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看,五一檔定檔電影多,競爭比較激烈,國產動畫電影在今年五一檔不佔優勢,《小倩》的預售票房只有幾十萬,排名也掉出檔期前五,這肯定達不到光線傳媒的期待值,因此從激烈的五一檔撤檔,不失爲明智之舉,後續有希望在暑期檔搏一搏。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2024年4月23日19時37分,2024年五一檔新片預售票房破4000萬元,《維和防暴隊》《間諜過家家 代號:白》《哈爾的移動城堡》分列新片預售榜前三位,後兩部電影均爲引進的動畫電影。

“近幾年,光線傳媒在動畫電影領域做了諸多努力,並上映了高口碑和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尤其是前者仍是國產動畫電影的最高票房保持者,光線傳媒也是其他動畫電影公司學習的榜樣,不過目前國產動畫電影仍處於發展階段,競爭並不激烈,光線傳媒的壓力在於如何超越自身,新的動畫電影內容要有創新性,實現自身動畫電影票房與口碑的超越。”向凱進一步表示,國產動畫電影確實質量得不到保證,存在內容參差不齊的情況。

AI降本增效

2024年初,Sora模型橫空出世引發了全產業的熱議,AI成爲行業革新的推手,也在推動着電影行業尤其是動畫電影的革新。

著名導演、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黃建新認爲,技術是電影的支撐力、原動力,所有創意是在這個技術基礎上展開的,這是電影誕生的原理。AI幾乎是與理論、與電影同時誕生,只是以前沒有介入邊緣生活,沒有那樣深切的感受。他表示,“AI是技術,跟它建立良好的關係只會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可以擁抱AI。”

在王長田看來,要釐清人工智能技術對於電影行業的影響可能還需要1—2年的時間觀察。就目前來看,他認爲這項新技術的應用,對整個行業而言是利弊交織的。

王長田表示,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能會讓電影製作效率至少提高30%,尤其是對於動畫電影來說,能夠有效改善動畫電影產能不足、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隨着不斷髮展,這項技術未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影製作成本,提升影片質量;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有弊端,比如可能會讓獨特的創意和獨有的審美變得越來越稀缺,而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產能提升,也可能會讓生產商在推廣產品時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從而使得一個產品脫穎而出變得更加困難。

而光線傳媒在財報也提及,相比真人電影,動畫電影具有生產週期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能夠有效限制行業新進入者的數量,光線傳媒目前規劃每年生產2—3部動畫電影,在AI等技術的幫助下,未來有機會達到每年4—5部的生產規模。

早在2023年3月,王長田發佈內部信稱,AI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製作效率,也可以提升影片在表演和視覺效果方面的品質,還詳細描述了公司動畫製作團隊在多方面的應用探索。

王長田而在4月21日提到,雖然他現在在公司鼓勵動畫製作領域的每個環節都有意識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嘗試完善和拓展創意,但是在不同的產品裡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一定是不一樣的。他還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可能在再現現實、描述現實的時候起的作用更大,比如形象、場景設計以及燈光、拍攝角度模擬等,但是對於創意和想象力環節反而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追光動畫總裁於洲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家可能在短期容易高估新技術

的影響,但長期可能又會低估新技術的影響。“我們非常關注新技術,也有一些嘗試的應用,(新技術)有一些幫助,但現在還非常早,對動畫電影還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影響。”於洲如是說。

向凱認爲,僅靠AI生產的動畫電影目前還很難滿足觀衆的基本需求。“AI生成的畫面雖然能帶來視覺上的衝擊,但缺乏一些柔性度、內涵,生成的內容也大同小異,比較依賴輸入的指令,後續仍需要工作人員修飾、二次創作才能更貼近觀衆的視覺需求。”向凱如是說。

就AI具體運用、動畫行業發展等具體問題,記者採訪光線傳媒方面,截至發稿時,對方暫未回覆。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