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背樣品新發現!首次揭示→
11月15日,基於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樣品,我國科學家做出的兩項獨立研究成果,分別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和《科學》雜誌。
這兩項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這一年齡填補了月球玄武岩樣品在該時期的記錄空白。這些研究爲人們瞭解月球演化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
在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根據5克月壤中分選出大於300微米的108顆玄武岩岩屑定年研究的結果,揭示嫦娥六號着陸點28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且岩漿來自虧損克里普物質(富集鉀,稀土和磷等元素的物質)的源區;其中一顆高鋁玄武岩岩屑揭示42億年前存在來自富集克里普物質源區的火山活動。
▲嫦娥六號返回月壤樣品中記錄的兩期玄武質火山活動及其月幔源區性質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綜合來看,月球背面火山活動至少持續了14億年,且月幔源區經歷了從克里普物質富集到虧損的轉變。此外,同位素定年結果與撞擊坑統計定年結果基本一致,指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受隕石撞擊的概率相當。
在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對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鋯礦物以及斜長石和晚期填隙物開展了同位素分析,標定嫦娥六號低鈦玄武岩形成於距今28.3億年前的火山噴發,並指示其具有一個十分虧損不相容元素的月幔源區。
這樣的月幔源區難以發生顯著規模的熔融及相應的玄武岩火山活動,並最終導致了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缺乏大規模的月海玄武岩。此次研究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佈除受月殼厚度影響外,月幔源區的物質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原標題】嫦娥六號月背樣品新發現!首次揭示→
來源 | 科技日報微信公衆號
編輯 | 張榮耀
責編 | 姚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