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海島生態系統

長島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棲息地。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又稱“長山列島”“廟島羣島”,地處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渤海和黃海交匯處,由151座島嶼組成,呈南北縱列於渤海海峽,佔其總長度2/3。長島的島陸面積61.1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40.8平方公里,海岸線177.2公里。

長島建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海洋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洋地質遺蹟特別保護區等類型的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地9處,有效保護了長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長島國家公園是2022年《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佈局的49個國家公園及候選區之一。長島國家公園候選區位於“渤黃海海洋海島生態地理區”,是溫帶海島-淺海溼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黃渤海重要生態屏障,珍稀物種重要棲息地和洄游、遷徙通道,獨特的海洋、海島地質遺蹟。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爲創建國家公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鷗飛翔 攝影/顧曉軍

溫帶海島-淺海溼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長島分佈着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溫帶海島-淺海溼地-海洋生態系統,兼具森林、基岩海岸、潮灘溼地、海草牀、海藻場、海灣等多種島陸和海洋生態系統,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溫帶海洋海島綜合生態系統。長島在中國植物區系中屬於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東亞植物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中位於暖溫帶北部落葉櫟林地帶與暖溫帶南部落葉闊葉林地帶之間;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中屬於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山東半島省與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遼東半島省的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長島具有中國黃渤海交錯地帶海島主體生態系統類型,支撐了中國黃渤海交錯地帶海島生物區系,在中國北方海域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特徵。

海蝕洞地貌 攝影/顧曉軍

長島的淺海溼地生態系統,主要由分佈在潮間帶和潮下帶的大型海藻場和海草牀爲代表的主要生境,以及生活其中的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生物羣落等共同構成。長島海域分佈的大型海藻約佔渤黃海區系的70%以上,是我國北方大型海藻種類最多、保存最爲完整的最後一片海藻場,科學研究價值和生態保護價值重大。

長島海藻場。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海洋生態系統是典型的溫帶海洋生態系統,位於渤海和黃海兩大生態系統過渡區域,黃海和渤海之間通過長島水交換強烈,滿足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超過90%,水質優良,海洋沉積物質量也常年滿足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大面積連片分佈的海域仍保持其原生狀態,具有較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長島海草牀。海岸線整治修復後,海藻又重新生長起來,遠遠望去像一條墨綠的緞帶,各種螺貝魚蝦在這裡聚集安家,同時引來鷗鳥、鷺鳥逗留覓食。攝影/袁克廷

複雜多樣的海底地貌和海島生境,讓長島成爲世界罕見的海-陸-空生物多樣性兼備且集中分佈的區域。長島分佈有維管植物142科633屬1240種(包含種下等級),陸生野生脊索動物389種,隸屬於30目83科201屬,其中鳥綱21目70科183屬369種。記錄有海洋動物398科911種,其中軟體動物80科177種,節肢動物101科228種,脊索動物102科218種。

魚羣。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海域有魚蝦蟹貝藻類600餘種,爲刺蔘、皺紋盤鮑、光棘球海膽等海珍品原生種羣和許氏平鮋、櫛孔扇貝等經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也是多種重要經濟魚類進行產卵洄游(春季)和越冬洄游(秋季)的關鍵通道,是我國北方海珍品的主要產地之一,著名的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是我國海上物種的“博物館”,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經濟價值。

海蔘 攝影/顧曉軍

黃渤海重要生態屏障,珍稀物種重要棲息地和洄游遷徙通道

長島海域是渤海和黃海之間的天然分界線和相互聯繫的咽喉要道,是渤海水交換、物質交換和生物洄游的唯一通道,對渤海環流、渤海環境保護和渤海生物資源恢復具有強烈的調製作用。特殊的區位使其成爲渤海的咽喉、京津門戶、兩大半島的陸橋,更是維持渤海生態系統運轉的關鍵泵站,是京津冀地區的海上生態安全屏障,該區域的保護狀況將對渤海乃至首都圈生態環境產生直接影響。

黃渤海分界線位於長島長島南長山島南端,海積地質地貌堪稱世界地質奇觀。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全球候鳥遷徙通道黃渤海上的重要節點,是我國候鳥跨渤海灣遷徙的重要通道和主要停歇地,特別是遷徙猛禽種類多、數量大,佔我國遷徙猛禽物種總數量的80%以上,是國內猛禽環志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途經的鳥類有360多種、120多萬隻,成爲我國候鳥遷徙和保護的關鍵地區,分佈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9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69種。 此外,長島還分佈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附錄物種 64 種、世界自然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 40 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物種 166 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物種 46 種。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 3 種。

萬鷗齊飛高山島。高山島是長島所轄無居民島,位於廟島西北部。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黃嘴白鷺 攝影/顧曉軍

遊隼 攝影/顧曉軍

長島海域分佈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亞江豚等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是連接斑海豹在遼東灣繁殖區和黃海棲息地之間的關鍵洄游通道和攝食生境,也是東亞江豚和藍點馬鮫、小黃魚、銀鯧、帶魚、中國對蝦、鯷等海洋經濟動物的關鍵洄游通道和攝食生境,是刺蔘、皺紋盤鮑、光棘球海膽等海珍品和許氏平鮋、櫛孔扇貝、魁蚶及海帶以及其他大型海藻等經濟生物的原種產地和重要分佈區。

光棘球海膽。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已知鰭足類動物中唯一能在中國海域進行繁殖的物種,是渤海和黃海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是世界範圍內西太平洋斑海豹獨立進化的一個分支,有獨特的遺傳基因,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長島海域是斑海豹在遼東灣繁殖區和黃海棲息地之間的關鍵洄游通道和重要索餌場。海域內分佈的大量低矮礁石,每年3—5月成爲西太平洋斑海豹集中集聚區,密集分佈區包括馬槍石島、擋浪島和螳螂島等海域。據專家估算,每年洄游經過渤海海峽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約2000頭,每年經過長島海豹礁附近的約400頭,常年留守在海豹礁附近的斑海豹由原來的3—4頭上升爲6—7頭。

西太平洋斑海豹。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海域是東亞江豚的關鍵洄游通道,集中出現在砣磯島-大欽島西北側和東南側海域,2019年至2024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受委託基於截線抽樣法在長島海域開展9次東亞江豚專項調查。結果表明,長島海域常年都有東亞江豚分佈,9次調查東亞江豚平均種羣密度爲1.35頭/平方公里,東亞江豚種羣數量至少在2000頭以上,春季高峰時達1萬頭以上,種羣數量非常豐富,種羣目擊率高,是目前黃渤海種羣密度最高的海域。

東亞江豚。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還是爬行綱動物廟島蝮的模式標本產地和分佈區,廟島蝮是長島脫離大陸後在島上特化出來的一個新物種,是中國特有動物,長島保存了廟島蝮良好的棲息環境,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獨特的海洋、海島地質遺蹟

長島分佈有罕見的黃渤海分界礫脊,獨特的黃土地層、奇異優美的海蝕地質地貌景觀等多樣的海洋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

海上看龍爪山 攝影/張吉華

長島紛繁豐富的海蝕和海積地貌景觀典型而集中分佈,在國內罕見。海蝕地質地貌景觀遺蹟在各島嶼均有分佈,主要有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平臺、海石礁等,不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景觀價值。長島各島海蝕崖、洞、柱、象形礁、象形石、彩石岸、球石等地質景觀隨處可見,位於長島最南端的長山尾地質遺蹟,是千萬年來兩側黃海和渤海海流攜沙帶石不斷衝撞沉積形成的連島沙洲,與黃、渤海的分界線重合,這種奇特的海積地質地貌實屬罕見,在國內甚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稀有性,堪稱世界奇觀。

彩石畫廊-位於長島砣磯島西側,是典型的海蝕地貌。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黃土作爲半島上發育的典型風成黃土,是中國分佈最爲東部的黃土,各時代黃土具有與中國西部黃土高原同類型沉積相似的性狀,但其規模和厚度遠遠小於黃土高原黃土,其形成的黃土地貌也不同於黃土高原常見的“塬、墚、峁”地貌,具有特有的海島黃土特色。長島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東部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和海陸變遷過程的良好材料,對於探討黃土物源、進行區域氣候對比和構造與氣候間的耦合關係也具有重要意義,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長島是我國最早的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6500多年母系原始社會的北莊遺址,是中國東部地區迄今發現的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遺址,是龍山文化和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在國內考古界與西安半坡遺址齊名,被譽爲中國的“東半坡”。它的發現,有力證明了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爲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及其膠東地區與周邊古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距今900年的廟島顯應宮是我國北方最早的媽祖廟,是我國北方媽祖信仰傳播中心,加之傳承百年的海上勞作方式和漁家飲食文化,孕育了我國北方典型的海島習俗和海洋文化。

廟島媽祖顯應宮-位於長島廟島,是我國北方最有影響的媽祖官廟。攝影/沈榮民

海草房,位於大黑山島北莊村,遺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對研究膠東、遼南等地區的原始社會有重要意義。供圖/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

長島國家公園候選區自2019年正式啓動創建。在創建階段,長島統籌推進“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態保育,先後拆除80颱風機,治理裸露山體38萬平方米,拆除岸線育保苗場1160家、86萬平方米,修復清理岸線89公里,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根本性變化。大氣指標較2017年改善幅度達10%—60%,創建區域的近岸海水質量全部達到一類標準,旅遊和自然岸線佔比由38%提升至87.7%,壓減捕撈許可漁船數量和功率均達80%以上,實現了拆除全域風力發電機組、全域裸露山體生態治理、禁止旅遊車輛進島、淘汰燃油公交車、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集中供暖電代煤改造、污水無害化處理等7個百分之百。

打造監測監管體系,在重點海域海島安裝更新陸海科研監控監測設備80餘套,新建無人機巡護基站10處,部署岸基雷達7部,開發應用“長島生態監控監測平臺”,建成長島海域智慧監測監管平臺系統、無人機巡護平臺系統,長島海域生態監控監測監管框架基本建立。

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陸續實施了斑海豹、東亞江豚、大型底棲生物、廟島蝮、鳥類、植物等專項調查及淺海溼地測繪、生態藻礁試驗等科研項目,形成階段性科研成果近20個。編纂出版長島海洋生物多樣性圖鑑、鳥類圖鑑、野生植物誌等系列科普讀物。

長島將積極開展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永久維護,實現珍貴自然資源世代傳承和全民共享,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爲海洋類型國家公園建設提供長島方案,貢獻長島力量。

本文摘編、整合自《森林與人類》雜誌2024年第10期“國家公園發現之旅”專刊。瞭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