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的smart,能否成功蛻變?

2020年,是尤爲深刻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的生活改變了。2年時間已過,疫情仍在反覆,而汽車行業卻迎來了百年未有的變革,電動化成爲了主趨勢。新能源市場銷量持續兩年快速增長,明眼人都看得出新能源領域有蛋糕可分。在這樣的背景下,smart品牌進入了新能源賽道。

我們

品牌革新是必然的

作爲一個輕奢的豪華品牌,smart在中國市場還是有點名氣的,向來以小尺寸、小排量等特點成爲部分城市白領的目標。但如今隨着純電微型車的大量涌現,一方面受到價格的衝擊,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趨勢的推進下,smart如果按照之前的線路去發展,顯然行不通。

更何況,如今的smart不再是“孤身一人”,自2019年開始,戴姆勒與吉利正式成立公司,股比一人一半,品牌革新的旋律其實早已響起。

吉利與戴姆勒的結合,形成了互補。奔馳很難將精力全部專注於smart,畢竟奔馳在電動化領域也正忙於EQ系列的發展,而自主品牌吉利其實在電動化領域已有一定的底蘊,並在智能化方面有不俗的表現,所以對smart的電動化、智能化有很大的幫助,加之在出口板塊已有多年的經驗,結合上戴姆勒的豪華設計氛圍,兩者一拍即合。因此,如今smart整車設計由奔馳負責,整車研發製造則由吉利負責。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smart精靈#1(參數丨圖片)的設計元素有奔馳的影子,內核則基本吉利SEA浩瀚架構打造而來。最近賣得火熱的極氪001同樣也是基於吉利SEA浩瀚架構打造而來,從極氪001便能大概感知SEA浩瀚架構的實力。

在紅海中找一片藍海

smart手兩張王牌,一張是頭部自主品牌吉利,一張是頭部豪華品牌奔馳,產品顏值、技術毋庸置疑,但關鍵更在於品牌定位。

在這次市場的驟變中,新能源市場已基本形成兩極分化。一邊是以宏光MINI EV爲代表的10萬內微型車純電市場迎來大爆發,另一邊則是以Model 3爲代表的20-30萬純電轎車市場迎來暢銷。

衆所周知,smart算得上微型車的鼻祖,在全球累計銷量也超過了200萬輛,於中國市場更是獲得了15萬忠實粉絲的擁躉。假若smart仍墨守成規,走回微型車路線,極大可能難以破局,畢竟目前微型車市場已十分“內卷”,加之真正進入電動化賽道較晚,貿然去搶佔20-30萬的純電轎車市場,smart也未必能脫穎而出。

如何在紅海中找一片藍海,是smart的必選命題。當然,smart也相當smart,在電動賽道中找到了新路線——由小變大,由燃油變純電,瞄準了20萬級的SUV市場。

不久前,smart精靈#1正式上市,定位小型SUV,售價區間爲18.16-22.66萬元。縱觀整個電動車市場,smart精靈#1基本沒有什麼競爭對手,18-25萬元電動SUV市場的產品有大衆ID.4系列、零跑C11、埃安V、ID.3、唐EV、本田e:NS1等車型。要論格調,smart精靈#1則有着不錯的優勢。

當時smart精靈#1預售前已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其價格,大多人認爲smart精靈#1的起售價在25萬左右,但這款定位小型SUV卻有着緊湊型SUV尺寸的smart精靈#1,其最終的起售價只爲18.16萬元,可以說出乎意料,但這恰是它的巧妙之處。

向全球出發,創模式

直銷

另值得注意的是,smart的整車研發製造由吉利負責。這意味着自主品牌的製造能力、技術高度與深度,都獲得了國際汽車巨頭的認可。更重要的是,smart所瞄準的市場已不再是歐洲,也不再只是中國,而是全球。

目標戰略很大,零售模式也很新穎。品牌煥新後,smart提出了直銷代理模式,通過D2C直銷模式保證用戶的權益。對於B2C,或許不少人都聽過,那D2C呢?smart表示,用戶的體驗將成爲核心業務,其中將採用一系列數字化技術提升運營效率,且品牌方將掌握銷售權、自持車輛庫存,以保證價格統一、透明以及穩定。用戶購車,品牌方直接交付車輛,但後續的銷售體驗與售後服務交至合作伙伴。

這就是smart所推出的D2C直銷模式,與造車新勢力的直營模式有相似,也有不同點,但目的都是爲了更透明化、更數字化,以保證用戶權益以及帶來不同的服務體驗。

汽車網評:smart已不再是smart

“smart已經長大,明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如是評價,可見他對smart品牌煥新後的前景給予了不小的期望。而從smart精靈#1這款車型來看,smart依然保留着那份輕奢的格調,可滿足那些追求精緻生活的消費羣體,結合它的定位、起售價,甚至是市場競爭對手,可以預估smart精靈#1會有不錯的競爭力。

尺寸由小變大,從油車到純電車,從國際技術到中國技術,從中國市場到全球市場,等等的這些變化,都可看出smart已不再是smart,而是一個重新審視過市場的s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