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迴應“關閉歐洲總部”:不會退出歐洲,將繼續在現有市場銷售汽車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這會是中國車企將要結束進軍歐洲的開端嗎?”德國《南德意志報》近日在報道中提出疑問。5月28日,長城汽車德國有限公司(GWMD)宣佈關閉其德國辦公室,並將於2024年8月31日終止所有僱用合同。相關消息一經發布,國內外媒體持續關注中國車企在歐洲“踩下剎車”的相關話題及動因。

長城汽車於2021年11月在德國慕尼黑設立歐洲總部,並將其作爲開拓歐洲市場的中心。綜合多家外媒報道,長城汽車在慕尼黑的約100名員工都將被解僱,包括長城汽車歐洲業務主管。此外,該公司還將擱置此前歐洲新市場的擴張計劃。6月2日,《環球時報》就有關消息問詢長城汽車方面,相關人員稱,關閉歐洲總部的原因包括“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日益艱難”,加上即將實施的歐洲進口關稅,長城汽車集團未來在歐洲的戰略也將相應調整。

不過,長城汽車方面稱,該公司並不會退出歐洲市場,將繼續在包括德國和英國在內的現有歐洲市場銷售汽車,歐洲業務將會交由中國業務部門進行遠程監督和管理。上述相關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把長城汽車的歐洲零部件倉庫從德國紐倫堡搬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同時將倉庫面積規模擴大一倍,爲歐洲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

《南德意志報》報道稱,除長城汽車之外,包括比亞迪、蔚來等其他中國製造商在歐洲市場也遇到一些困難。市場原因之外,歐盟即將落地的關稅措施“可能很快會給中國汽車製造商帶來另一個麻煩,且將使車輛變得更加昂貴”。此前有消息稱,歐盟委員會原計劃在6月5日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但受歐洲議會選舉影響推遲了這一時間。法新社稱,歐盟成員國對上述反補貼調查意見不一,德國明確表示反對,並強調不想與中國發生貿易戰。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宣佈對原產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彼時歐洲方面有聲音認爲,通過加徵懲罰性關稅能幫助歐盟汽車產業發展。

“歐盟預計將與中國談判。”德國財經媒體Heise新聞網5月31日報道稱,歐盟和中國都有理由爭取達成協議。此外,該媒體認爲即使歐盟委員會對中國汽車徵收高關稅,中國的電動汽車會做出售價的調整,“但不會被趕出市場”。

中國汽研北京院國際化研究專家許廣健6月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城汽車此舉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想在經營層面進行一些必要調整,優化海外佈局。二是考慮到歐盟貿易新形勢,企業採取一些措施對未來的投資進行止損,避免產生重大影響。

談及中國車企出海面臨的痛點,許廣健認爲,汽車的使用年限可能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這使得汽車產業的國際化進程更爲複雜。它不僅涉及將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還包含了長期的售後服務週期等。“當前,許多企業的做法是先落地再調整策略。而我們討論的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尤其歐洲市場遇到的一些困境,就與缺乏系統性的謀劃相關。”

許廣健建議,中國車企應考慮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與當地企業和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係,“與當地經銷商的合作也不應僅限於買賣關係,而應深度綁定,全程參與到品牌建設和營銷中,並與當地企業互利共贏。”此外,中國在海外已有的網絡資源,如貿易促進機構、政府機構、行業商協會等,可以充分爲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企業應利用這些資源,在不同層面上進行合作,以提前預判和識別風險,從而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