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自己當醫生、就醫必拿伴手禮 專家建議這樣吃藥

王四切從日本取經,自制餐包型「用藥周曆」,把每天、每餐要吃的藥分裝成一袋袋,放入週一到週日欄位,確保不會少吃、多吃或忘了吃。(曹婷婷攝)

民衆家中常有吃不完藥物,專家呼籲,藥品從開封后或調劑日起算半年內服用完畢、存放室溫即可,「避光、避溼、避熱」是通則。(曹婷婷攝)

臺灣即將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但國人普遍欠缺健康老去意識,不只營養欠缺且臥牀時間也較國外長,多數長輩甚至習慣「自己當醫生」,去醫院回診必帶「伴手禮」,但拿一堆藥卻不吃;嘉南藥理大學藥理學院院長王四切走進社區幫老人檢視藥品,抽屜藏了5萬多元藥物當裝飾品,讓她疾呼,好好吃藥很重要!

「不清楚拿什麼藥、拿了藥不吃、病況好轉就停藥、藥太多幹脆減量」,這些都是國人尤其是長輩用藥習慣;王四切說,民衆對藥物認知薄弱,主要是我們的教育並未傳授相關知識,不管吃藥或處理藥物的方式都有誤。

好比吃不完或過期藥怎麼處理?她說,如感冒藥吃不完,從開封后或調劑日起算半年內服用完畢、存放室溫即可,「避光、避溼、避熱」是通則,但切忌放冰箱,會受潮產生溼氣;如果要丟,建議以夾鏈袋裝好再丟,千萬不能丟馬桶,會影響水質。她說,過去淡水河曾測出抗生素、類固醇,就是因家庭廢水排到河水。

她也曾在鄉間目擊卡車司機到藥局隨手拿1袋感冒糖漿治感冒,1瓶60cc可分2天飲用,但司機一口氣喝完1瓶,甚至一日喝數瓶,讓她驚呼,1瓶相當1.8顆普拿疼,「過度飲用會造成肝臟障礙,難怪臺灣肝病的人很多!」

她長期帶藥學系學生走進社區把關老人居家用藥安全,一名獨居嬤1年就醫逾50次,經查阿嬤有高血壓須長期服用,但阿嬤家中竟累積高達11個月藥量,不舒服才吃,她提醒阿嬤回診減少拿藥,阿嬤卻抱怨「看醫生怎可以不拿藥?很浪費!」

她說,民衆習慣「自己當醫生」,不舒服才吃藥,她從日本取經,自制餐包型「用藥周曆」,打破目前藥品分裝習慣,把每天、每餐要吃的藥分裝成一袋袋,放入週一到週日欄位,確保不會少吃、多吃或忘了吃。

王四切說,目前診所給的藥是餐包裸裝,反而讓很多民衆搞不清楚每餐吃什麼藥?日本意識到這個問題,推出依據藥品外觀帶出其藥名、用法、適應症與注意事項的客製化藥單,礙於這樣做耗時耗成本,臺灣僅少數社區藥局自費這麼做,多數仍建議使用藥盒,但藥盒格子很小,老人末梢神經不好,難以順利取出,建議可幫長輩依每天每餐要吃的藥妥善分裝,避免長輩拿了藥不吃或囤藥,造成藥品浪費。

此外,不少長輩認爲吃中藥養生、西藥治病,常見「中西合併」,她說,若屬相同成分,如保健食品紅曲同時也服用降血脂藥時,因成分相似,兩者並用會使血液中藥品濃度增加,可能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致肝腎損傷,如非吃不可才安心,服用中西藥最好間隔2小時,別同時吃,以免發生交互作用。